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魏忠贤已经羽翼丰满,权势通天,威福天下,满朝文武无不仰其鼻息。浙江巡抚潘汝桢为讨得魏忠贤的欢心,确保自己能享受荣华富贵,想出了极为荒唐的主意,为魏忠贤建生祠,就是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建庙。他的奏章递上后,魏忠贤立刻用熹宗的名义下旨,同意了潘汝桢的请求,还为生祠赐名为普德。

    潘汝桢见投机已经见效,便立即向百姓收取建庙的银两,使得许多老百姓为此倾家荡产。在潘汝桢的全力督造下,魏忠贤的第一座生祠在杭州西湖畔出现了。这座生祠的规模和精巧程度不亚于皇宫祠堂,魏忠贤的雕像和本人一般大小,用纯金铸成身体,用珠宝玛瑙制成了五官,穿着的衣服也极其华丽。

    在普德祠落成的当天,潘汝桢率领当地的文武官员向魏忠贤的雕像行跪拜大礼,再加上鞭炮齐鸣,杭州西湖被弄得乌烟瘴气。杭州的普德祠建立之后,各地纷纷效仿,在苏州有普惠祠,松江有德馨祠,扬州有沾恩祠,淮安有瞻德祠,在北京有茂勋祠、广仁祠、隆恩祠……

    在全国建立的生祠数不胜数,而规模也是一个比一个宏大。建一座生祠至少要花掉数万两银子,最多者达到了上百万两,这就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由于修建生祠,光开封就拆毁了上千间民房,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拆毁了一万多间房屋,以致百姓居无定所,只好在外流浪。

    一些正直官员反对这种祸国殃民的做法,都没能逃过魏忠贤的毒手。像胡士容、耿如纪等人就是因为反对修祠而丢掉了性命。

    魏忠贤的专横使得天启年间吏治腐败,官僚机器基本陷于瘫痪。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此时乘机南下,很快就攻占了辽东、辽西的大片土地。袁崇焕率军击败努尔哈赤大军,努尔哈赤在交战中身受重伤,退兵后病死于盛京,朝廷将这一战役夸耀为宁锦大捷。

    领兵浴血奋战的袁崇焕因为不肯投靠魏忠贤而未加封赏,但是吏部尚书王绍徽为了讨好魏忠贤,却上疏说这都是魏忠贤用人得当,应该予以嘉奖,熹宗便下旨重赏了魏忠贤。

    当年冬天,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相继建成,李永贞、周应秋又上奏颂扬魏忠贤的功绩。于是熹宗下旨封魏忠贤为上公,加恩三等;他的侄子魏良卿由肃宁伯晋封为肃宁侯,并世袭锦衣卫指挥。就连刚会说话的魏氏小儿也被封爵授官,年仅三岁的魏良栋被封为东安侯,二岁的侄孙魏明翼被封为安平伯。

    最为可笑的是,山东发现珍奇动物,巡抚李精白画图上报朝廷。礼部尚书黄立极在草拟圣旨时说:“这都是因为厂公的德性好,所以才能出现吉祥之兽。”

    魏忠贤虽然权势炙手可热,但他倚仗的是不谙政事的熹宗朱由校,如果这个靠山倒了,他也就失去了发号施令的依据。天启七年,熹宗病重,魏忠贤清楚地意识到只有保住熹宗,自己的地位才能得以巩固,因此他挖空心思地调理熹宗的身体。张皇后对此也十分的焦虑,当时有传言说魏忠贤阴谋篡位,这使得皇后惴惴不安。

    熹宗荒诞无度,没有留下儿子,熹宗的五弟信王朱由检为人恭谨,张皇后认为他可以托付大事,便想向熹宗推荐信王为皇位继承人。但是魏忠贤等人始终在宫殿内外把守,令张皇后一直未能如愿。直到有一天,魏忠贤有事离开熹宗的床前,张皇后便乘机传召信王朱由检进宫面圣。

    熹宗躺在病榻上有气无力地对信王说:“望吾弟将来能成为像我一样的君主,魏忠贤是忠臣,应予以重用。”信王只是跪在地上叩头,并未作表态。

    当年二十三岁的明熹宗驾崩,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称为明思宗,定年号崇祯。此时的魏忠贤没有了靠山,感到性命难保,他手下的党羽也都胆战心惊。魏忠贤思考再三,决定发动宫廷政变,夺取皇位。在与心腹兵部尚书崔承秀密谋时,崔承秀却认为异姓登基不可能,真的要发动兵变,各地的军队必然前来攻打,魏忠贤只好作罢。

    朱由检登基后,深知魏忠贤和客氏的厉害,也知道狡猾的魏忠贤树大根深,党羽众多,自己稍有不慎,就会遭到他的毒手,于是就采用麻痹战术,说:“卿辅佐朕的皇兄,劳苦功高,不过卿是内臣,无法封赏爵位。朕想封卿侄魏良卿为太师,晋宁国公,并赐铁券,作为朕对卿的酬劳。”魏忠贤听后才放心了。

    但是没过多久,崇祯帝便将兵部尚书崔承秀罢官免职,又以建立生祠劳民伤财为由,将浙江巡抚潘汝桢贬为平民。他又下令将客氏遣出皇宫,这是崇祯清除魏忠贤势力的前奏。这时许多官员看出了崇祯皇帝的意图,纷纷上疏弹劾魏忠贤,请求皇上将魏忠贤等奸党全部铲除。

    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与先帝平起平坐,诬陷张皇后,大兴内操,弄兵宫廷,破坏祖制,总揽军权,控制漕运,扰乱朝政……徇私舞弊,受贿徇情。”

    崇祯帝当即将魏忠贤集中在宫内操练的军士解散,并免去魏忠贤司礼监和东厂总督的职务。崇祯降旨,命魏忠贤赴凤阳皇陵担任烧香太监,看守祖陵。

    此时的魏忠贤还心存幻想,携带着自己搜刮来的财宝和千匹好马,在党羽的护送下启程。当魏忠贤途经阜城时,听说崇祯皇上下旨要处死自己,惊慌之余,心中凄凉,认为生不如死,便于当天晚上和他干儿子李朝钦一道上吊自尽。

    崇祯得知魏忠贤自杀后,便命人将魏忠贤的首级挂在河间示众,并没收全部的家产,随后又处死了客氏。没过多久,朝廷颁布钦定逆案,当即处死六名首恶,秋后处决十九人,充军十一人,革职四十四人,徒刑三年后准许赎身为民者一百二十九人。

    宦官魏忠贤虽然死了,但他在短短的七年中专横跋扈,擅权乱政,给明末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直接导致了十七年后明朝的灭亡。

    在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二万多人的死伤。当时东北方的后金逐步占领辽东地区,努尔哈赤率领军队攻打宁远,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着坚城固守抗敌,最后终于击败了后金军,并击伤了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不久后,努尔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极即位。

    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崇祯即位后,锐意铲除阉党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圣夫人客氏移居宫外,最后押到浣衣局处死。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他的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它份子也被贬黜或处死。然而崇祯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导致局势愈加糜烂。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明代第十六位皇帝,光宗朱常洛之子,熹宗朱由校之弟。

    崇祯皇帝,幼年被封为信王,熹宗皇帝驾崩之后,由于没有子嗣,按照古代兄终弟及的说法,信王坐上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皇帝宝座。皇帝的位子本来是人人向往的,但是此时的大明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病入膏肓,虽有明君能臣在世亦难以扭转颓势了。

    何况朱由检自幼生长在深宫,既不了解官场的勾心斗角,派系之争;更不了解战场排兵布阵,杀伐攻略。但是毫无经验的朱由检,硬是凭着自己中兴的决心,将大明江山延续了十七年之久,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

    熹宗驾崩之际,正是客魏集团活动最猖獗的时期,客氏、魏忠贤互为表里,祸乱后宫,把持朝政,不仅害死了熹宗皇帝,也将大明王朝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信王朱由检自然了然于心,因此在宣布信王即位之后,朱由检由信王府搬入大内,竟然不敢食用为他准备的膳食,硬是凭借自己从家里偷偷带来的干粮度过了最危险的几天,宫中的险恶可见一斑。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虽然深恶魏忠贤的专权,但是毕竟自己羽翼未丰,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韬光隐晦,等待时机,正值巅峰的魏忠贤并没有把这个孩子放在眼里,认为只不过是和他哥哥熹宗一样的年轻后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于是更加的猖獗,甚至要求各地为他建立生祠,罪恶已经招然于世。

    朝内朝外怨声载道,崇祯皇帝抓准时机,先以迅雷之势除掉了魏忠贤倚为左右手的崔承秀,然后对魏忠贤的爪牙痛下杀手,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魏忠贤自知罪恶深重,在途中上吊自尽了。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兴成为了可能,但是随后的一系列错误使得他最终没有实现中兴的梦想。

    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还是东北的后金,即后来的满清政权,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已经去世,太宗皇太极在位。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多是以明军的溃败告终,诺大的一个朝堂上竟找不出一个象样的元帅,崇祯皇帝对此当然不能甘心,于是他想到了袁崇焕。

    这个被百姓称为袁长城的人物,当初在宁远城用大炮打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就是这个袁崇焕。由于阉党的迫害,他被迫离职,这次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踌躇满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大明的江山。一经上任,他就把东北的防务布置的井井有条,使后金不敢窥盱宁锦一线。

    但是袁崇焕的敌人毕竟是蒸蒸日上的后金政权,是多谋善断的皇太极,更重要的袁崇换的主子是崇祯皇帝,心急、多疑是崇祯的致命弱点,这就决定了袁崇焕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施展他的抱负,更可悲的是皇太极的一个小小的反间计,就毫不费力地致他于死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