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说起皇太极和海兰珠的爱情故事从古至今,都有一个表达,那就是皇太极对海兰珠的深爱,已经超越了生死,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极限。

    海兰珠虽然嫁过人,但是皇太极对她的宠爱甚过了任何一个娘娘、任何一个贵妃,包括漂亮、华贵、又善解人意的皇后,海兰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宸妃,皇太极他给海兰珠的爱使他倾尽了他所有的真情,这是一段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皇太极共有后妃八人,其中五人是蒙古人,占了一半多,这就是皇太极抚顺蒙古进攻明朝国策的政治需要。但皇太极最宠爱的三位后妃,皇后、庄妃和宸妃又都是蒙古人中的一家人,这已经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而他对宸妃海兰珠的宠爱更可以说是达到了痴心痴情的地步。

    海兰珠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妹妹,姓博尔济吉特氏。她是皇太极清宁宫皇后哲哲的侄女,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的姐姐,在他哥哥吴克善陪送下出嫁皇太极为妃。

    当时皇太极最小的弟弟多铎,先以想要娶科尔沁大妃的小女儿,就是哲哲的亲妹妹。皇太极最初不同意,因为他听说此女才貌都不太出众,而多铎自幼娇生惯养,心高自傲,放荡不羁,十分的任性,恐怕两人合不来,引起不愉快。

    这次科尔沁大妃亲自前来,既是带女儿奔走亲戚,也是有意让多铎相看小女的意思。多铎相看之后,更加的钟情,皇太极不忍违背汗父留下的幼小弟弟的意愿,更不愿为徇庇戚属而与幼弟发生矛盾。皇太极经过反复考虑,准备同意这桩婚事。

    皇太极带领后妃造访科尔沁次妃的幕帐,次妃热情的款待,由于有后妃的光临,全部女眷出场承担招待,海兰珠也跟随前来拜见姑母哲哲,和妹妹布木布泰大玉儿见面。对于既是姑夫,又是妹夫的皇太极,海兰珠当然也会问候一番。

    海兰珠是一位知书识礼、贤慧端庄而又十分秀美的姑娘,然而在诸多蒙古族姑娘中更加显得苗条清秀,白皙娇嫩,抚媚动人。而且当时姑娘多在十几岁就出嫁,海兰珠当时年二十五岁,海兰珠曾经嫁过一次人,此刻的海兰珠更具一种成熟的美。自古英雄爱美人,皇太极对海兰珠是一见钟情,这次大妃及次妃的来访,也确定了皇太极与海兰珠的婚姻关系。

    海兰珠在哥哥吴克善陪送下出嫁皇太极为妃,被皇太极封为关雎宫宸妃,成了关雎宫的主人,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关雎宫,来源于《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佳句,是皇太极爱恋宸妃,并为之最动真情的象征。

    宸妃入宫两年多就为皇太极生了个男孩,即皇太极的第八子,皇太极非常的高兴,召集文武群臣,颁发了大赦令。宠妃生子,大赦天下,这是不合礼制的事情,只有皇后才有此荣誉。但是皇太极对宸妃一往情深,只愿与她厮守终老,她生的儿子将来是要继承皇位的,所以才这样的兴师动众。

    皇太极还封宸妃的母亲为和硕贤妃,赏赐仪仗,对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一门大加封赏。除爱新觉罗家庭之外的封赏之隆仅此一家,谁都知道这是因为宸妃的原因。谁知这个孩子出生才半年,还没有来得及命名就夭折了,皇太极为之伤心不已。宸妃本人当然更加伤痛,日日夜夜哀思亡儿,竟大大地伤了身子,当然皇太极对她的钟爱并未因此而稍减,反而更加倍地怜惜她抚爱她,希望能为她分担忧伤,恢复健康。

    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明朝的松山、杏山,在松山城西北十里处安营扎寨。一天,朝中大臣满笃里、穆成格等从盛京来到军营,报告了宸妃患病的消息。皇太极立即召集军事会议,对围困杏山等地做了具体的部署,然后他就启程返回盛京。

    可是他还没有回到盛京,海兰珠已经命归西天,皇太极听说之后悲痛不已,大臣们都劝他节哀,但效果不大,他仍然是茶不思饭不食,皇后、宫妃及大臣们都为他祈祷。

    一天中午,皇太极突然昏迷了过去,嘴里胡说得不停,而且所有的胡说几乎都是在呼唤着海兰珠。嫔妃和大臣们非常的害怕,赶忙在神像前摆设祭物,进行祈祷,过了好大一会儿,皇太极才苏醒过来。大臣们把他昏迷胡说的情况讲了一遍,皇太极开始感到震惊。

    皇太极说:“太祖病逝的时候,我也没有这样的悲痛过,我怎么能就为一个妇人而活着呢?”

    后来皇太极出猎路过宸妃墓地时,还是不能自制,放声大哭,可见皇太极对宸妃的感情之深。为表示对爱妃的悼念,皇太极为宸妃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赐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但是宸妃埋葬后,由于怀念宸妃,皇太极仍然不时地悲伤。

    大臣们看他那个样子,就劝他说:“皇上每天居住深宫,忧伤的心情没有全部消除,不如出外打猎,换一换心境。”

    皇太极听从了大家的劝告,于是和众大臣外出狩猎,当走到蒲河岸边,看到宸妃的坟墓时,他又开始痛哭了起来。此后皇太极再也没有重返战场,结束了他四十几年戎马征途。他每次出猎,必经过宸妃墓地,总是下马伫立,长时间地凭吊默哀,以茶酒奠祭,痛哭不止。

    皇太极的雄才大略可说是当世英主,一个以武功见着、驰骋疆场的皇帝,竟有如此真挚的儿女之情,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也说明了皇帝是人,不是神。他亲临战场作战,流血牺牲都不离开战场,却为了宸妃在最不能离开战场的时侯离开了,从此永远离开了战场。当初在战场上的指挥若定,运筹帷幄,此时随着海兰珠的去世而消失殆尽。

    但这世上最令人感动的就是这种铁汉的柔情,对于宸妃的魂牵梦索,使皇太极难以自拔。自从宸妃死后,皇太极频繁地举行各种祭典活动,并请僧道人等为宸妃布道诵经,超渡亡魂。皇太极亲撰的祭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松锦大战捷报频奏,关外四座重镇全部归属清朝,关外障碍既除,那么挥师入关,逐鹿中原亦是指日可待。然而战争胜利的喜悦,似乎不能冲刷掉皇太极的悲伤,对宸妃的思念与难解的忧伤,严重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以致他的身体日渐衰弱,甚至连日常朝政也难以躬亲办理。在宸妃去世两年之后,皇太极也病入膏盲,死在清宁宫,灵魂追寻宸妃而去了,享年五十二岁。

    记载皇太极是无疾而崩,年仅五十二岁怎么算是无疾而终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宸妃海兰珠的早逝,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女真,定族名为满洲,降服漠南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上当年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同年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降服李氏朝鲜。

    明清松锦之战爆发,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