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633话:松山决战 2

    清太宗皇太极正为清军连续受挫而焦急,他得到洪承畴率领大军援救锦州的消息,心急如焚,便倾全国之兵,亲临前线指挥。疾驰六个昼夜,到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

    他察看地势之后,当机立断,指挥精兵从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到南海口一线下营,并指令将士就地挖壕,仅一天的工夫,就掘壕三重,每道壕深八尺,宽一丈多,断绝松山的要路,顿时切断了明军的饷道,将明八镇兵围在松山城的附近。

    清太宗为防止明兵突围逃脱,派兵围杏山,使明军的溃兵不得入城。自塔山南至海边,北至山岭,以及宁远北的连山,一切的去路,都派遣士兵去拦截,又分兵各路截守。清太宗这一番部署,已经把明军置于全歼的绝境。

    洪承畴发现清兵掘壕断饷道,颇感到惊慌,当天晚上,召集各镇总兵官紧急会商破敌之策,最后决定隔天与清兵交战,以突破围困。隔天,各镇兵一齐出动,与清兵大战,激战了一天,胜负未分,明兵仍然没有闯出包围。

    再隔天,各镇步骑兵再次发动进攻,但是清兵拼命拦截,明兵终不能闯过战壕。当时明兵只携三日的粮食,眼见饷道被截断,粮食吃尽,人心惶惶。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洪承畴别无选择,只有与清兵速战速决,才能摆脱困境。

    晚上,他召集八大将决定作战的方略,他要求他们:“各自敕令自己的部队力斗,解围就在此一举。”

    但是诸将忧虑粮饷不足,主张暂时回宁远补充给养,以图再战,议论纷纷,未能有结果。兵部尚书陈新甲派来的心腹张若麒支持诸将回宁远取粮饷的意见,这实际上就是撤军。

    “大敌当前,岂能有退师就粮饷之理?”一下子便涣散了将士的斗志。洪承畴深知闯出包围实非易事,但还是鼓励的说:“虽然粮尽被围,更应该明告吏卒,守也死,不战也死,如战或许可以死中求生,就是孤注一掷,明日望诸君尽所有的力量突围。”

    会议结束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洪承畴把诸将送走,各自回营作突围的准备。吴三桂颇有心术,回营即与将士商量突围的办法,有一个新投降的蒙古人献计说:“敌兵诡计极多,小路必定以严兵堵截,大路便防守稍微宽松,宜从大路撤军。”

    看来这位久居清政权中的蒙古人十分熟悉清用兵的特点,这就是兵书上所说的实者虚之,虚者实之。人们一般心理,以为在大路上必设重兵,而小路不会设兵或少设兵。清太宗恰是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在不引人注意的小路或地方埋伏重兵。吴三桂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用蒙古降人之计,决定从大路突围。

    正在这时候,忽然听到明兵各营人马嘈杂,打破了夜空的沉寂,火把晃动,构成了零乱的颗颗光点。原来怯懦的大同总兵王朴为保全性命,不顾军令,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其他各镇总兵官一看形势不好,谁也不愿被消灭,唯恐落后,仓皇争先拔营,顿时一片混乱。吴三桂既不想尽节,也不想束手待毙,一听到各营要逃,也不敢怠慢,当即传令本部人马起行,直奔大路杀出。

    清太宗料到明兵粮绝,很可能乘夜逃跑,早作了截击的准备。在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不辨方向,互相拥挤,自相践踏。当突进至壕边,遭到严阵以待的清兵的迎头截砍,死伤累累,而掉进壕堑里的不计其数。大批明兵无法突围,被压缩到南海边,刚好遇到涨潮,都让无情的潮水席卷而去。

    吴三桂从大路杀出,直奔杏山城,果如所料,清太宗布置兵力,大都在小路袭击明兵,而大路的兵力不多,只有他与文武随从三四百人守卫营账,虽然盛设旌旗、帐幙,却无重要将领。

    清太宗见吴兵来势凶猛,无力狙截,下令说:“归兵莫抵挡,放他们走即可。”还赞叹:“吴三桂果是个汉子,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

    清太宗埋伏在杏山路的兵,是蒙古固山额真库鲁克达尔汉阿赖和察哈尔毛海各率领所部拦击逃向杏山的明兵,命令他们不许远追。

    清太宗任命的这两员并不重要的将领和少量兵力不足以抵挡吴兵,吴三桂乘其虚,终于闯过拦击,奔入杏山城。在逃跑中,自顾逃命,连印信也顾不得拿,为清军所得,显见惊慌到何等程度?

    先逃的王朴也逃来此城,其他将领如唐通、马科、白广恩、李辅明等相继逃出重围。鼓吹决战的张若麒等临战惊慌,逃到小凌河口,从海上驾舟逃向宁远去了。曹变蛟、王廷臣突围不成,退回松山城,与洪承畴固守。

    清太宗继续部署兵力聚歼明军残兵余众,他命内大臣宗室锡翰、国戚多尔济两员骁将率领济席哈、车尔布、巴兰及精兵二百五十人、蒙古翁牛特、四子部落都尔拜率兵二百五十兵,分别埋伏于杏山明兵逃走必经之地的高桥大路和桑噶尔寨堡,另派甲喇率京隋荪、格尔泰、郎球等战将率领三旗精锐护军一百五十人协助堵截吴三桂兵。

    太宗所派满蒙八旗兵数量不多,但皆多精锐,他的将领也都是骁将,足以击败已成惊弓之鸟的明残兵败将。当天,杏山明兵一千人自城中逃出,遇到清军伏兵,迎头痛击,明兵死伤甚多。

    太宗闻讯,亲自赶到高桥东,指授方略,指示如明兵自杏山逃出,尾随追击,不得使明兵入城。为了加强兵力,又派多罗贝勒罗洛宏、固山贝子博洛、内大臣图尔格等以每旗精兵二十名及正白旗护军、翁牛特兵、锡翰、多尔济兵,统由善战的名将多罗贝勒多铎指挥,继续设下埋伏以待杏山明军的逃兵。

    吴三桂、王朴已经感受到杏山岌岌可危,不宜久留,便率领部队出城逃跑。埋伏杏山西的清兵立即迎战,将明兵截入大路追击,吴三桂与王朴且战且退,向高桥逃去。清将多铎一声号令,伏兵四起,迎面截住,而后面清兵紧追不舍。吴三桂、王朴与明兵手足无措,无心恋战,急欲夺路逃跑。

    清兵奋力攻击,明兵大败,四处溃逃。清兵边追边攻击,到傍晚,已将桑噶尔寨至海一线列兵固守,严密封锁。吴三桂、王朴率领残余的部队乘夜逃跑,兵士死伤殆尽,吴三桂与王朴以个人的高超的武功,拼着性命侥幸冲出了重重的堵截,仅以身免,逃到了宁远。

    吴三桂等逃离杏山之后,城里还有数千名明兵,他们已成了惊弓之鸟,或千人,或数百,或几十人,分股逃窜,都被埋伏的清兵所歼灭。

    这次空前规模的大会战,短短几天,清兵大获全胜,歼灭明兵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人,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多匹、骆驼六十六峰、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而被海水淹死的明兵浮尸漂荡,多如雁鹜。其余溃兵散勇,都逃向了宁远,被吴三桂收留了起来。

    由于明兵的惨败,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连失,明辽东骁将祖大寿举城投降,致使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诸一掷,竟无法再继续抵御,而庙社已成为废墟,此役的严重后果,已经直接危及大明江山的安危。

    明朝连失关外四城,已使稳固的宁锦防线处于瓦解之中。朝廷得到此消息,京师大震,按例,朝廷要追究丧地之责,吴三桂同其他各镇将不能逃脱责任。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大约在八月末,崇祯却给吴三桂加升提督职衔,指示他收集残兵转败,把各镇残兵败卒总归于吴三桂收拾集中,上紧整顿,徐图再举。

    受到惩处的是王朴,以临阵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开庭审讯,这种不公平的处置引起朝廷舆论哗然。御史郝晋发言:“已逃活命的马科、李辅明、白广恩、吴三桂、王朴、唐通。另二镇总兵曹变蛟、王廷臣死守松山没有逃,后城破被杀,六镇同罪,皆宜处死。”

    他认为,六镇总兵都应按逃罪处死,而朝廷只问罪王朴,却不追论其余五人之罪是不公平的。郝晋对此大为不满,特别提到:“吴三桂实辽左之将,不战而逃,何以反加官至提督呢?”

    兵部尚书陈新甲复议,向崇祯提出处理意见:“只斩王朴,勒令马科立军令状,再有失误必处死。吴三桂失地,也应斩首,但姑念他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崇祯帝批准,将王朴处决,吴三桂仅受到降级处分,仍守宁远。

    吴三桂自投身行伍以来,一向以敢战而著称,他显著的军功和飞速的晋升,已成为朝廷内外军事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晋升为总兵,独掌一方帅印,已经说明朝廷对他的器重。这次援救锦州他又是八大将之一,实为一员的主将。

    照以往的表现,吴三桂必能冲锋决战,再立功勋。出人意料的是,在至关重要的闯围战斗中,他并没有认真地进行拼战厮杀,当王朴先逃时,他竟然跟随其后,逃之夭夭。他的决战勇气顿然消失,霎时他对大明的忠心也不复存在。

    这一点,他连曹变蛟、王廷臣都不如,他们坚持与洪承畴同命运,没有逃跑,与他同守孤城松山。吴三桂却置他的老师洪承畴于不顾,自率领所部拣大路先逃到杏山,再逃至宁远,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他不愿在这次不能取得胜利的决战中消灭自己的实力,在他的将士中,骨干将士都是他的亲丁家将充任的,这一部分人可以说是他的私人武装力量。自明初以来,凡辽东将帅无不有自己的家丁任军职,吴三桂自然不能例外。他有家丁将士三千多人,这些家丁都效命于他,听他指挥。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往往依赖他们出力,不论哪一位将帅都不会愿意自己的亲丁家将被消灭。

    事实上,在松山大战中,他的亲丁家将保存独多,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吴三桂不战而逃,不会出于别的原因,只能是为保存实力而不惜一逃。他作为一个后起的军阀,当然懂得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否则失去实力,也就失去了他力求保持的地位。

    朝廷不追究他的死罪,予以宽大,绝不是随意作出的,吴三桂在辽东已占据要津,是地方的一大实力派。继松山之败,祖大寿降清,在这里除了吴三桂之外已无更合适的人选为朝廷固守这块残土。显然朝廷不敢得罪吴三桂,因为吴三桂尚有可利用的价值,朝廷中有吴三桂的靠山,为他开脱,也不无作用。

    对比之下,王朴的地位没有吴三桂那么重要,他所得军功不显,名曰总兵,但在朝廷中并无实际的影响力。他在关系明朝危亡的松山决战中,带头逃跑,搅乱军心,以致各镇将纷纷效尤。王朴的行径恶劣,罪在不赦,按律处斩,不足为惜。

    当然也不能把所有败将都处死,问题是独斩王朴,而其他各帅只给以降级的象征性处分,这就看出吴三桂等人与王朴在朝廷心目中的悬差的地位了。后来的事变,恰恰证明此次战败对吴三桂的前程丝毫没有影响,相反的继续得到晋升。

    不管怎么说,吴三桂做了松山决战的一员逃将,这在他为明朝效忠的历史上是一页并不光彩的记录。也许因为这一逃,保全了身家性命与实力,历史却在不久的将来给了他一个机遇,使他成了明清兴亡大事变中的举世瞩目的人物。

    ..

    ↓认准以下网址其他均为仿冒↓

    (.. = < r='://..'>妙书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