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697话:决议出兵 1

    刘宗敏回答:“看了。书信中使用了一些典故,我们众武将感到莫名其妙,经过德齐将军讲解之后,我们全明白了。吴三桂这混蛋小子,他的这封书信,分明是送来挑衅我们大顺朝廷的!”

    李自成点头说:“你说得很对。吴三桂表明他绝不投降,可是他害怕我会立刻发兵征讨,所以他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

    他忽然转向丞相问道:“你如何看的?”

    牛金星赶快站起来说道:“陛下睿智天纵,烛照一切,洞见吴三桂的肺腑。臣看了吴三桂的书信之后,也是甚为愤怒。然后反复思忖,以为既然吴三桂的事尚有回旋余地,不妨暂缓讨伐,一面准备用兵,一面按期举行登基大典,以正天下视听,安慰万民乱久思治之心。到北京后如陛下不早日登基,将失四海喁喁之望!”

    李自成的心中一动,觉得牛金星的话也有道理,又向宋献策问道:“军师府中商议如何?”

    宋献策站起来说:“奉旨在军师府议事诸臣,除臣与李岩之外,牛丞相、喻尚书、顾学士都到了。会议间接到吴三桂差人送来的这封书信。大家传阅之后,莫不义愤填膺。然而因为是军国大事,所关非浅,尚未迅速就有定议。”

    李自成神色严厉地问:“主要的是你们对出兵讨伐有何看法?”

    宋献策心中一惊,回答说:“顾君恩学士力主讨伐,喻上猷尚书也是主张讨伐。然而兹事体大,臣不免心存疑虑。牛丞相认为皇上举行登基大典极为重要,倘若再改期,将失天下臣民的希望,也暴露出我大顺兵力的不足,自身的软弱,反而助长吴三桂嚣张的气势与远近各地的不臣之心。”

    李自成愤怒地问道:“难道不敢对吴三桂兴兵讨伐,就能压下去吴三桂嚣张的气势,消灭远近各地的不臣之心吗?”

    宋献策明白皇上对讨伐吴三桂的事已经有了成见,而且圣心十分的恼火,不宜在此时犯颜直谏。他不再说话,跟着牛金星坐下。李自成知道顾君恩主张讨伐吴三桂,将目光转向顾君恩说道。

    “在襄京时候,关于下一步用兵方略,文武们议论不一,是你建议我先破西安,再接着进兵幽燕,直破北京。到西安后,要不要紧接着北伐幽燕,众文武们议论不同,又是你主张趁热打铁,赶快渡河北伐。我两次都采纳了你的建议,才有今日的成功。关于对吴三桂的事如何处置,是眼下十分火急的军国大计,不能够当断不断,犹豫误事。我意已决,你有何高明之见?”

    顾君恩明白皇上对吴三桂用兵讨伐的事已经决定,此刻又受了皇上的褒奖,认为这又是立功的绝好机会,立即站起来说:“陛下,近日因风闻吴三桂拥有数万兵之众,负隅于山海关,颇有不降之心,臣对和战大计,以臣愚见,吴三桂已经决意与我为敌,不久必定公然倡言举义,号召远近,誓为明朝复国,并为崇祯帝缟素发丧。”

    “如果等待那时候再派兵征剿,他的战守准备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而各地又纷纷响应,胜负之数已经不可预料。所以臣反复的思维,大胆陈奏,请陛下毅然决定,于登基大典之后,即日东征。以陛下百战百胜的声威,携带我军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扫荡山海关心腹之患,让各地想要倡乱的人不敢蠢蠢欲动,想要乘机南下的清骑,必定观望而止步。兵贵神速,不可犹豫误事,敢请陛下圣断!”

    顾君恩的意见很投合李自成的心思。他未进北京时候,在路上每天接到许多军情文书;进了北京之后,每天批阅的军情文书更多。这些重要文书,多数是留守长安的权将军泽侯田见秀转来的,也有由六百里塘马直接从湖广来的,还有从河南来的,从驻守太原的文水伯陈永福处送来的,以及从驻守保定的权将军刘芳亮处送来的。

    这些纷纷从远近各地送来的文书,有许多使李自成感到心烦和担忧。湖广方面,据襄阳府尹牛佺的十万火急禀报,虽然左良玉驻军武昌,每日练兵,尚无西进举动,但是两年前投降了明朝郧阳巡抚的王光恩和光兴兄弟,近来十分嚣张,从均州东犯,已经围攻谷城,声言要进攻襄阳。

    襄阳已经改名为襄京,是控制湖广各地的军事重镇,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倘若失守,不但湖广的德安、荆州、夷陵各地不保,而且南阳也失去屏障。南阳危险,由商洛入关中之路必将草木频惊,武关与商州不得安枕。

    李自成点头说:“目前河南各地也很不稳定。”

    顾君恩接着说:“河南位居中原,自古为争战之地。目前各府、州、县驻军空虚,无力弹压,可以说危机四伏,十分可虑。况且割据西平和遂平一带的土豪刘洪起,被左良玉委为副总兵,招兵买马,扩充地盘,完全与我大顺为敌。”

    “割据登封的李际遇,乘我大顺军在河南驻军空虚,派土寨兵丁四处剿掠,威胁洛阳与郑州,成为中原的一大隐患。臣所言者,只是我朝的明显大患。臣以为北京一带形势关乎四海视听,该用兵讨伐的必须火速讨伐,使局面早日澄清,以震慑各地反侧之心,使他们不敢公然叛乱,也使清兵不敢南犯。”

    李自成的神色更加严峻,但没有即刻说话。他的眼光在刘宗敏等武将和牛金星、宋献策等文臣们的脸上扫了一遍,而脑海里却闪电般地同时想起了许多足以使他心烦的情况。近来从各地来的军情塘报和密奏,他知道河南汝南这个重要地方,已经被劣绅地痞占据,最早被他派兵攻破的并委派了地方官的郊县城,最近又落入明朝的地方官绅之手。

    另外从去年十月起,依靠他的声威,不靠兵力,差人传牌到豫东和山东各地,处处百姓驱走了原有官吏,打开城门迎降。可是近来情况已经在变,各地因无兵弹压,绅民不服,谣言蜂起,派去的州、县官无力理事,朝不保夕。他不能不想到,倘若吴三桂准备就绪,与江南明臣联络,为崇祯缟素发丧,倡言复国,号召天下,从湖广到河南到山东到徐砀一带,北连畿辅各府、州县,必将处处骚动,与大顺为敌,如何是好?

    想到这里,他忽然下了决心,在心中说:“必须赶快东征,一战打败吴三桂,夺取山海关,不要养疾成患!”

    李自成在片刻间所想到的各地局势,御前的文武大臣们因为都是参预帷幄的人,能见到各处军情塘报,所以同样清楚。但是因为各怀隐忧,一时间竟无人说话。李自成也不等待,望着刘宗敏问道:“汝侯,武将们有何主张?”

    刘宗敏知道李侔主张持重,但是不予重视,坐着回答说:“武将们都主张讨伐。兵贵神速,越快越好。”

    李自成又望着李过问道:“你的意下如何?”

    李过恭敬地站起来说:“吴三桂在家书中称我为贼,决意与我为敌,必将一战。臣以为迟战不如速战;拖延时日,于我不利。我军进驻北京以后,军纪已不如前,虽然汝侯令严,已经斩了几个违犯军纪的人,但败坏军纪的事,仍在不断发生。”

    “倘若赶快出师东征,全军同仇敌气,军心可以立刻振作。任臣暗中担忧,如果拖延下去,一月之后,我军暮气已深,军纪将大大不如今日,想打一场恶战,恐怕晚了,所以汝侯坚决主战,侄臣十分的赞同。此事迫在眼前,无可回避。至于登基大典之事,请恕侄臣死罪,不妨推迟一步。”

    李自成听到李过建议他推迟登基大典,顿时脸色一寒,心中一震。然而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想着顾君恩必有妙计解此难题,随即向顾君恩问道:“再推迟登基大典将动摇朝野视听,也会大失三军将士之望。顾学士,你有何更好的主张?”

    顾君恩站起来说:“臣以为一面大军东征,不可迟误,一面如期举行登基大典,以正天下视听。此二事并不相违背,可以同时进行。陛下以为如何?”

    虽然在李自成看来,顾君恩的建议不无道理,但是他看见李过和刘宗敏都在摇头,分明是极不赞成。他们是大顺朝中极其重要的两位大将。李自成不能不重视他们的态度,随后向刘宗敏说道:“汝侯,你说出你的主张!”

    刘宗敏很不满文臣们的态度,傲慢地瞟了顾君恩和喻上猷一眼,仍然坐在椅子上,冷然说道:“陛下,可以请文臣们各抒高见!”

    李自成说:“不,你说吧。你在我大顺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一言九鼎。虽然要大家各抒己见,可是我等着你一槌定音。”

    刘宗敏从椅子上站起来,魁梧的身子,骨棱棱的眉头流露出坚定刚毅的神情,突出的颧骨上似乎微微地动了几下。他将两只大手抱拳胸前,用斩钉截铁的口气说道:“皇上,我们初到北京,脚跟没有站稳,遇到吴三桂与我为敌,这一仗关乎胜败大局,非打不可。臣为打仗着想,有意见只好说出口来,不说出来便是对皇上不忠。”

    “你说,我正要听你的忠言。”

    刘宗敏继续说:“我军来到北京的人马号称有二十万众,实在说精兵只有六万人,连沿路投降的明兵,合起来七万多人。这六万精兵,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看家本钱,其中有部分将士的士气已经大不如前。吴三挂有关宁精兵三万多人,加上新近从进关辽民中征调的丁壮,合起来有四万多人。”

    “假若我们将全部六万精兵派去讨伐,留下一万多人马戍卫北京,比吴三桂的关宁兵只多了一万多人。所以这是一次兵力相差不多的大战,也是一次苦战。可是我们必须赶快取胜,不能够屯兵于坚城之下,拖延时日。倘若战事拖延不决,一旦清兵南下,畿辅各地响应吴三桂,对我军十分不利。”

    “何况根据刘体纯所得的探报,吴三桂在海边屯积的粮草足可以支持半年以上,我们最多只能携带十日之粮,又不能指望附近各州县百姓支持,与我们在河南、湖广各地时情况不同。所以这次讨伐吴三桂,势在必行全力以赴,必须一战将吴三桂打败。打败了吴三桂,夺占了山海关,然后迅速回师,经营北京近畿,方好立于不败之地,使满清鞑子不敢南下,也使河北、河南、山东各地官绅士民不敢反叛大顺。献策,你是军师,你说是吗?”

    宋献策十分震惊,但在皇上和刘宗敏、李过等都主张对吴三桂用兵讨伐的情况下,他不敢公然反对。不反对吧,又明知用兵不是上策。他站起来说道:“对吴三桂这样窃据雄关,拥兵抗拒,成为我朝肘腋之患,用兵讨伐,义之正也。但臣仍主张多思而行。兵戎大事,有经有权,请不要立即决定……”

    刘宗敏冷笑说:“献策,兵贵神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倘若拖延不决,一旦吴三桂与满洲勾连,内有河北、山东官绅回应,公然打出为明朝复国的旗号,局势大变,我们再想讨伐就晚了。”

    李自成又向牛金星问道:“丞相,你平日满腹经纶,对此事必有远见卓识,何不说出你的主张?”

    牛金星虽然在心中也主张慎重行事,但见皇上和刘宗敏已经下了决心,他就不敢说出不同的主张了。他恭敬地站起来,向李自成回答说:“用兵打仗的事,臣不如军师,更不如汝侯。陛下睿智天纵,思虑渊深,诸臣万不及一。如此大事,请陛下不必问臣,断自圣衷可矣。”

    李自成转向宋献策问道:“军师,你看,这一仗应该如何打法?”

    宋献策回答:“陛下不是询问臣此仗是否应该打,而是询问臣此仗如何打,足见陛下东征之计已定,其他的话都不是微臣所该说了。但是臣身为军师之职,理应尽心建言,请陛下另行应对,使愚臣千虑之后,再作一次陈奏。”

    “也好,今晚孤将在文华殿单独召见你与李岩,其他诸臣皆不参加。”

    李自成又转向刘宗敏:“汝侯,你还有什么话说?”

    “陛下,对待吴三桂抗拒不降,臣与众武将出于义愤,也为国家安危着想,坚主讨伐,兵贵神速,不要拖延时日。但也知道困难很大,非往日同左良玉打仗的情况可比。”

    “我军出兵六万,只比关宁兵多一万多人。吴三桂有坚城可凭借,粮草不缺,以逸代劳,先占地利人和两条。我军进入北京后已经有一部分士气不如以前,出征人马不多,粮草也少,必须拼死血战,方能取胜。臣请陛下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壮我军威。只要将士们看见陛下立马阵后督战,定能以一当十,锐不可挡!”

    李自成的心情激动,点头说:“我要亲自督战,亲自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