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灾

    如今的黄河两岸的惨状,用一句哀鸿遍野都完全不足以形容。请百度搜索(品書網)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p>

    根本是易子而食,饿殍遍野。</p>

    这都是要写进史书里去的啊。</p>

    弘昼紧捏住自己的双拳,原本修整得很短很整齐的指甲,都已经扎进了掌心,滴滴鲜血从掌心渗出,弘昼却毫不在意。</p>

    堂堂大清,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p>

    说实话,他弘昼并非一个真正意义的荒唐王爷,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自污,是为了解除当今皇对自己的猜忌而已。</p>

    他那首传遍朝野的《金樽吟》,正是自己示弱于皇权的表现。(注1)</p>

    然而这不代表着,他必须忍受眼前这种屈辱。</p>

    这次来黄河赈灾,是他主动申请的。</p>

    实在是帝都的政坛风云,他有些承受不住了。</p>

    乾隆已经登基十八年了,那些原本不由他来操纵的权力,他也在渐渐收回。</p>

    然而母后不知为何,总把那些原本理所当然应该属于皇的权力,紧紧地攥在手心里。</p>

    外人不知道,还以为是太后专权。</p>

    然而弘昼很清楚,自己的母后并非一个嗜权之人,她早想颐养天年了。</p>

    不知从何时起,两者之间的矛盾,渐渐明朗化。</p>

    弘昼作为太后党的领头人,很多事本来也不是他说不去做可以不做的。</p>

    如招揽江湖人士充做助力,这本身是太后的主意,而在被皇斥责之后,弘昼本身已经解散了大部分的实力,只保留了一部分精英和一部分新投靠无处安置的力量。</p>

    然而太后的意思,却是让他继续保持招揽力度,无非是手段得以往更高明一些,让别人抓不住把柄好了。</p>

    而这一切,都意味着他是在和自己的兄长打擂台。</p>

    他的这位兄长,自小聪明果敢,为人又谋算颇多,如果可能,弘昼真心不想和乾隆为敌。</p>

    所以这次,他特地申请出来赈灾,实则是想要尽快远离朝堂纷争那个可以吞噬掉人命的漩涡。</p>

    然而没想到,这黄河两岸的一切,却让他看到了大清朝廷,那看似不可一世的国力权柄,无可掩饰的破陋。</p>

    一个号称盛世王朝的国度,居然有成千万的老百姓在饿肚子,在易子而食……</p>

    这还能说是盛世吗?</p>

    这根本是亡国之兆。</p>

    大明是如何亡的?</p>

    党争耗尽了朝堂的元气,外敌消耗了国家的精气,而真正给大明致命一击的,正是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p>

    大明,并非亡*,而是亡于流寇,亡于李自成,亡于张献忠,亡于全国各地扫不灭,杀不光的反贼。</p>

    这些反贼,本身都是辛勤劳作,含辛茹苦,只为了一口粮食而出卖全家劳力的老百姓。</p>

    是饥荒,是贪官逼着他们走了杀官造反的死路。</p>

    这才多少年?</p>

    一百多年,不过是两三代人。</p>

    大清的下下,都把这种经验教训给忘了吗?</p>

    一双坚定的手,扶住了摇摇欲倒的弘昼。</p>

    没有回头去看,弘昼便道:“回来了?查实了吗?”</p>

    “查实了,河道总督高斌昏聩无能,属下同知李焞、守备张宾等贪渎治河银两,是导致这次黄河大灾的直接原因。” (注2)</p>

    此次决堤位置,居然是在黄河河套的兰州一带,这实在是高斌等人的罪责,要知道黄河下游河道变窄,历年来决堤事故不断,朝廷的治河费用大都用在下游较多,而这河套地区,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说法。</p>

    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历来都是华夏最大的粮仓之一,只要维持基本的养护,根本不至于发生灾害,更别说这种百年一遇的灾害了。</p>

    这是在掘大清的根本啊!</p>

    弘昼双目通红,浑身都在发抖:“查,查实了抓,该杀杀,一个也别放过!”</p>

    几乎是怒吼,让弘昼身边的那位老者浑身都不由得颤抖了一下。</p>

    虽不是君王,却有君王的担当,可惜啊,晚出生了那么几年。</p>

    老者叹了口气,慨然应诺,垂手退下,出了军帐大门。</p>

    弘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p>

    他只有用这种类似于道家吐纳的方式,才能平息自己的怒气。</p>

    这些该死的贪官,自己除了查处几个领头的,根本无法打破整个贪腐的领域。</p>

    若是,那个人在自己身边,替自己出谋划策,好了。</p>

    可惜。</p>

    徐阳依然是一人一骑出了帝都,庄承留在帝都作为自己的耳目,跟着自己更好一些。</p>

    毕竟,自己还有很多秘密不能被人所知。</p>

    包括庄承在内。</p>

    啧啧,兰州,徐阳摇了摇头。</p>

    从帝都赶赴兰州,一路最起码也有三千多里地,自己这匹马虽然不错,不过每天最多也能跑个两百里地了,再快,那马没几天会废掉。</p>

    当然,可以去驿站换马,不过这一路谁知道哪里有驿站,走一路算一路吧。</p>

    这样一算,最起码得十五到二十天才能赶到兰州。</p>

    好在弘昼是押运着粮草去赈灾的,估计自己还慢,虽然他自己,要提前差不多一个月走,等他们到了,自己应该也不会太远了。</p>

    应该不会误事。</p>

    而红花会的众英雄,也不至于等弘昼一到起事,这次行动,由于有了弘昼的介入,起原先难度更大,他们也必然会花更多时间去筹划整个行动。</p>

    考虑到这些,徐阳策马行进在官道,倒也不急于一时。</p>

    路再长,总有走到底的那一天。</p>

    二十多天的时间稍纵即逝,三千里大道也到了尽头。</p>

    此时已经是九月初了,一路自己想象还要难走一些。</p>

    自从踏河套附近,路饥民一日多过一日。</p>

    其惨状,徐阳都不忍看下去。</p>

    虽然他也多少带了些粮食过来,但是实在没能料到灾情如此严重,除了保留了一些干粮给自己,其它都送给了路那些看起来最为可怜的小孩子们。</p>

    当然,也不能多给,只能给够他们吃一顿的,给多了反而是害了他们。</p>

    看着孩子三口两口吃完了干粮,然后瞪着一双渴望的双眼盯着自己,徐阳每一次都必须狠下心来起身离开。</p>

    因为周边其他的饥民也在盯着他。</p>

    小孩子如何能守住多余的粮食?</p>

    这时候,人已经不是人了,为了一口粮食,他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p>

    相信红花会的英雄们也在做着类似的事吧?</p>

    只是这点杯水车薪,如何能救下成千万的灾民?</p>

    打探到了黄河大营所在,徐阳径直策马而去。</p>

    注1:《金樽吟》,弘昼名篇,史学家誉为“救命诗”,表达了弘昼无心权位,只想及时行乐,醉生梦死当个荒唐王爷的心愿。</p>

    原诗如下:</p>

    世事无常耽金樽,</p>

    杯杯台郎醉红尘。</p>

    人生难得一知己,</p>

    推杯换盏话古今。</p>

    注2:乾隆十八年(1753年)兰州大雨,黄河泛涨,冲没房舍地甚多。</p>

    十八年秋,河决阳武十三堡。九月,决铜山张家马路,“冲塌内堤、缕、越堤二百余丈”,南注灵、虹等地,入洪泽湖,夺淮而下。决后乾隆帝以尹继善任南河总督,遣尚书舒赫德偕白钟山驰赴协理。时同知李焞、守备张宾侵吞工款,为学习布政使富勒赫所劾,查实后问斩,任河道总督多年的高斌及江苏巡抚、协理河务张师载坐失察之罪,“缚视行刑”。冬,决口塞。</p>

    本内将决堤时间略提前了一些,到了六七月间。</p>

    另:备注都不计算在更新字数内。</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