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章 功启三秋

    第二十二章功启三秋

    六年前,在东京汴梁无助的黑夜里,救走张谧母女的白衣公子,便是孙秀才。☆

    没错,他就是十年后震惊华夏,朝野上下传诵的德高望重的学者---孙复!

    与其说晏殊挖掘了同窗范仲淹,那么孙复的成就,便是全赖有范仲淹。

    范仲淹认识孙复的时候,是刚好晏殊为南京留守官,已风闻范仲淹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哎呀,这样的人可都是智通天地,慧达古今的,于是便邀请仲淹协助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

    对于有幸能参与曾经滋养自己学术得到神速进步的应天府书院管理工作,范仲淹当是尽心尽力。

    为了培养人才,范仲淹干脆搬到书院去住。

    范公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夜晚,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学子。

    而且定期出命题作文。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人,络绎而至。

    范仲淹都以十足的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

    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老范总是穷得丁当响。就是因为天下爱读书的穷人,实在太多了

    这时候,孙复年纪还小,家徒四壁唯有一边游学一边乞讨。乞讨!没错,这时候的孙复,无疑是一个穷得揭不开锅的乞丐文人。

    听说了范仲淹的好人好事,于是前来拜谒范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

    过了一年,孙复中了秀才,可家里依旧穷得揭不开锅。

    孙秀才唯有又来拜谒范公,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不坐下来静心读书。

    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

    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像乞客。待我帮你在本校谋个职事,让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如此这般,你能安心治学不能?”

    “能!”

    孙秀才大喜拜命,从此,跟着恩师范仲淹攻读《春秋》,还跟着恩师习剑法。

    在应天府书院,孙复仿佛重复范仲淹当年岁月,一样地连岁苦读,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糊涂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与剑术中寻乐。

    正是: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

    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这是恩师范仲淹写给同窗晏殊的名句,孙复一直反复诵读以咏鸿鹄之志!

    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大家可要注意哦,当时说的南京,可是现在的河南商丘。

    范仲淹离开南京后,孙秀才也辞去职事,来到东京汴梁。

    学富五车的孙复,在汴梁开起了学堂,很快名声鹊起。

    有德行,有真才实学,又有武学禀赋的孙复,名声传到华山名堂。

    他教导学生,重文,也重武!诵读儒家经典的同时,更要熟读各类兵书!谈笑有鸿儒间,迎来了星宿那位神秘的早林师叔。

    从此之后,孙复的武功一日千里。

    范仲淹每每说起孙复,都不免要感慨一翻:“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位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功启三秋,十年面壁。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

    这是后话。

    说回六年前的小谧儿,跟着娘亲曹氏投靠伯父张尧佐,却被拒绝。流落东京汴梁街头遇险,正是被风华正茂的翩翩公子孙复救了回去。

    如此这般,曹氏母女便神秘地进入了大长公主府中。

    从此以后,张谧母女便身不由了。

    曹氏正是风华绝代,在大长公主府当了美艳的歌舞姬。

    女儿张谧只和娘亲在大长公主府中渡过了两年相依为命也算是安稳平静的生活,八岁的光景,便被带入宫中交由贾妈妈抚养。

    “女儿,往后的人生,或许,就只有你一个人,自己面对了。”临别前,母亲曹氏拉着女儿张谧的手,叮嘱说。

    “嗯。娘亲,我会记住娘亲的样子,我会想办法来看娘亲的。”张谧在大长公主府两年,已经懂得了皇家的规矩。一切,唯有服从。

    “千万别!忘记娘亲吧,为了我们大家都好。”曹氏含泪道。

    “嗯……娘亲莫哭。我都听娘亲的。”张谧乖巧地为娘亲拭去眼泪。

    “女儿,要谨记娘亲最后一句话,做一个安静,乖巧,美好的女子。”

    “嗯……好的娘亲。”

    “安静,乖巧,美好的女子。”

    “嗯……记住了,娘亲。”

    从此,即便是大长公主的寿宴,曹氏也只能远远地看着贾氏代替她牵着小谧儿前来祝寿。

    可即便是远远地,也能见到女儿一年比一年越发美得金相玉质皓齿蛾眉。

    曹氏不由感叹,女儿的这种美,已经不可能是属于平凡的自己的了。

    女儿张谧这是倾国倾城的美艳啊,她的美貌,属于大宋。

    想着以后女儿的命运,曹氏既是惊惶,又是祈望。

    公子孙复,应大长公主之聘,每月至少要安排四五天的时间辅导小谧儿的,于是每一候有一整天的时间,手把手地教导小谧宁四书五经,点拨她的书法和剑术的。

    所谓候,问候的候,是中国古时候的一个时间划分的概念。

    在古代中国没有礼拜概念,只有问候概念。所谓问候的候是一个时间概念,在古代中国,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二气为一节。一节就是一个月。所以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就是说,每五天里,孙复就会至少来看张谧一次,辅导她读书写字。有这么厉害的老师一对一辅导,再加上张谧的聪慧和贾妈妈安排不同导师融会贯通的各种培训,小谧儿安安静静的,一切不事张扬,可是一身本事啊。

    孙复公子于张谧,既是恩人,亦是恩师。

    春风化雨,看着张谧在自己的教导下渐渐长大,就要到花开时节,孙复每回离开小谧儿的时候,眼中满是黯然,慢慢地,还有隐隐的悔。

    是的,他心疼他的小谧儿。

    “安静,乖巧,美好的女子。”

    张谧一直铭记娘亲的教诲,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人。

    所以,她学会了缄默,除了学唱曲子,和诵读经典,几乎不说话,不争不抢不露声色与锋芒。

    只是微笑,乖巧地微笑。

    她也从来不显露自己真正的喜好,只听从别人的喜好。只是,偶尔与孙复老师有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心灵的交流,才让孙复公子感觉到,她是有渴望,有自己的想法的。

    可她这辈子,只能当一只棋子。

    孙复心疼他的小谧儿。因而,他后悔,后悔把她亲手带到这。

    “贾妈妈,听说皇帝,最近经常出入洞真宫和华瑶宫。”大长公主泯了一口玉泉水泡的绿茶沫浡,悠闲地跟贾妈妈说。

    “是的。老奴也有听说。”贾妈妈只略略欠了身,并不需要跟其他宫人一样又跪又拜的,可见她在宫中的地位。

    “坐。”大长公主请贾妈妈坐榻上一起喝茶。

    这时候,一名小宫女正在一旁的小茶几上行点茶。贾妈妈一拂短短的袖子,小宫人就出去了。

    只剩下两人老女人,室内气氛就变了。

    大长公子下榻给贾妈妈长长行了一礼。贾妈妈忙扶了大长公主,笑道:“够了我的大长公主,哈哈。我们好好聊儿吧。”

    “姐姐,这些年月,也够委屈姐姐了。”大长公主忽然流着泪说。

    “不准流泪!”贾妈妈严厉道。

    “是。”大长公主忙拭去眼泪。

    “傻妹子,记住,没有什么的。各人皆有天职,你做好你的大长公主,配合我一步一步完成我们的天职就好。”贾妈妈气定神娴,脸上宫人的谦卑抹去,现出隐藏极深的气场。

    “高滔滔年纪比小谧宁还要小,姐姐说,我们要不要再找一个,更小的。”大长公主想到当今曹皇后被策封为后不久,便开始培养棋子,把自己美貌的外甥女也忙不秩带进宫里教养。于是请教贾妈妈。

    “哈哈,庸俗!”贾妈妈笑道:“可是皇帝仁慈,一切都听大臣的,真的很难出差错。就是对美貌女子无法抵御,试问我们这些女人,除了这庸俗的一招,还能有什么绝招呢?”

    两个老女人哈哈大笑。

    “好不容易,小谧宁就要成形了。可是……”

    “可是什么?贾妈妈。”

    “也请大长公主,适时告诫一下孙复公子……”

    “啊……”大长公主忽然也醒悟了,在脑海中把张谧和孙复放在一起,这分明是一对璧人啊!

    “作为大宋死士,我们最忌的,是跟不应该的人,生情愫!”贾妈妈萧杀着一张脸。

    “嗯。我会告诫孙复的。”大长公主领了命。

    贾妈妈到底是谁?

    我们只能说,这个老宫人,成功为各大后宫培育了许多色才兼备的美人,陆陆续续地奉献给皇帝。

    她已经神奇地呆在宫中好多年了,究竟有多少年?宫人好像都忘记了。就像当时神奇的朝中重臣李若谷一样,历经三代宋朝皇帝!就是说,从宋太宗,到宋真宗,到宋仁宗,皇帝都换了三任了,他们却是一直还在。

    贾妈妈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可是经她的手调教过的女孩,都很讨人喜欢,尤其是讨皇上喜欢。

    这一点,让她的隐形地位十分显赫。

    当然,大长公主对贾妈妈的恭敬,并不是因为她调教女孩的功夫,而是,她们在大宋死士当中的排名和地位,不一样。

    贾妈妈,是大宋死士中,显赫的人物!这个,我们往后自然会知道。

    自从接手张谧后,贾妈妈便专一地培训她,专心等待张谧长大。她经手的美人太多了,在美貌上,可真没有一个能跟张谧匹敌的。

    “孙复建议我找几个比小谧宁年龄更大的一些的,他的理由是,小谧宁太小了,后宫现在是盛宠空缺期,应该马上安排适龄的;大长公主,可是建议我找比高滔滔还要更小的,以防未来几年的变数。”

    两个老女人又哈哈大笑了起来。

    “那姐姐以为……”大长公主问道。

    “老奴觉得皆大可不必。”

    “哦?姐姐,其实孙复所言不无道理,现在空缺期安插美人进宫,可是事半功倍的大好时机。待到小谧宁长成了,还有几年光景,变数大。”大长公主道。

    “没事。尚充儿尤其是杨美人,这两个妖孽,还会作几年的。她们现在还年轻漂亮,瞧,皇帝这不又跟她们热乎上了么?皇帝这几年内,应该还舍不得闲置她们呢。”贾妈妈喝一口茶道。

    “也是,盯好这几位,比盯新人也更容易些。毕竟她们套路有限。”大长公主点头称是。

    这下大长公主说,要不要再寻觅一个比高滔滔更小的美人,贾妈妈觉得大可不必。其实,她是觉得,世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找到一个能比张谧更美的人儿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