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设定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

    以下文字节选自初夏所在学校的论坛:

    鉴于本校的论坛上乱七八糟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乎干脆我也来插一脚吧!作为一个(伪)军迷,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些军事装备好了,相信大家肯定不会有异议吧?

    直-50

    事实上,如果你想要了解这个构成了解放军陆军中间装甲力量的直升机,从它的北约代号下手无疑是最直观而且容易理解的方法:“flyingtank”。

    没错,简单来说的话,直-50实际上就是一款飞行坦克,这一点我们从它那基本上和坦克没啥两样的外形和低空飞行能力就能够看出来。对于后者,直到现在中科院还是没有将其飞行系统公开,这种行为倒是让民间产生了不少传言,像是这个系统是从外星人科技那里搞来的,为此似乎诞生了不少有趣的文学作品,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我在这里推荐一本《龙腾新世纪》,它描述的就是一名中国探险者是如何在一个古遗迹中冒险最后找到了飞行系统的故事……至于我为什么要推荐这一本,很简单,因为这本书是我写的:-d

    广告就到这里为止。虽然在大体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由于用途不同,解放军采用的直-50还是大概区分成了三种类型:陆军型、海军型和天军型。接下来,我们就按顺序对它们进行一下介绍。

    首先是装备数量最多的陆军型。严格来说,这个型号才是真真正正的直-50,海军型与天军型则应该是另两种型号。直-50拥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使用履带在地上行驶,此时它的20mm机炮位于前端上方,作为平头老百姓,我们见到的直-50大部分都是这种用于行军状态或者停泊状态的形态;当有了飞行需求时,它的履带会收缩,负重轮上提,然后裙甲和底部装甲会进行延伸,将它们好好保护起来,发动机的动力输出从轮子转向后方的涡轮,机炮也会移至前端下方,这时候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顶着炮塔在天上飞的长方体……在这里我代表所有军事爱好者郑重要求直-50的设计师去随便哪个艺术部门补习一下艺术知识,这土到掉渣的外形和涂装是想要彻底粉碎我们的幻想吗?!

    在武器上,按照解放军的惯例,这一型号的主要武器采用了一门线圈式与重接式组合型这种虽然与轨道型相比结构相对复杂但能够大幅度提高寿命和能量利用效率的电磁炮,能够发射各种型号的炮弹和导弹,副武器则是一门20mm电磁机炮。另外,它的侧面有两个很小的三角形侧翼,总共有两个挂载点,可以挂载32枚火箭弹或者四枚空中格斗弹,当然后果就是它的外形看上去怪怪的……

    当然,它也不可能事事完美,比如说直-50上就没有激光近防系统,在各个国家的装甲主力中行进速度也是仅仅算是中等水平,而且还有造价问题,三千米的升限也让敌人的武装直升机有了生存与反击的机会。但考虑到它既能充当武装直升机又能充当地面装甲主力,这些缺陷倒也并不是无法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直-50在飞行状态下使用主炮开火的流程和地上也不一样,作为武器操作员的车长要告知驾驶员所使用的炮弹类型,这样才能让驾驶员能够在计算机维稳程序辅助下让机身在静止或者行驶条件下保持稳定。)

    就如同前面所说,海军型和天军型的直-50实际上是采用相同底盘的另一种型号,分别为直-50h与直-50g,前者去掉了用于地面行驶的履带系统,换上了起落架,武器则去掉了电磁炮,换上了声呐和用于浅海反潜与排雷的电弧发生器,增加了成员,挂点的武器也变成了鱼雷和深水炸弹;后者在武器上则变化不大,但长度进行了增加以容纳太空作战用的生命维持系统,主要由月面基地和火星基地的驻军装备。

    关于直-50我就介绍到这里,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它和它的衍生型号的具体数据,那里面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

    04式装甲车

    作为解放军陆军换代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北约赋予“hurricane”,也就是“狂飙”(还有一个翻译为“飓风”,不过国内多采用前者)代号的04式装甲车肯定是要在我们的介绍中出现的。尽管这个型号的装甲车在最开始被定为制式装备的时候曾经招来了众多非议,但其在服役后的出色表现还是赢得了广大解放军官兵的欢迎,在日本战场的表现更是出尽了风头,我们在网络上战地记者传回来的视频中经常可以看到解放军们驾驶着这些可靠但是——这里必须要提一句,直-50的设计师在进行艺术培训的时候别忘了叫上04式的设计师——涂装与外形相当老土的装甲车们进行行军。那么废话不多说(读者:其实你说的已经足够多了吧?),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这个型号的装甲车。

    如果单单看这个型号的纸面数据的话,04式和其他国家的装甲车相比似乎并没有太明显的优势,仅仅是行进速度和越野能力稍稍强一些而已,装甲和由20mm机炮提供的火力也是中规中矩——甚至在装甲车中04式的火力还明显有些偏弱,尤其是没有加装迫击炮这种曲射武器招致了许多士兵的怨言,同时因为近防激光的功率相对较低的原因,其工作效率算是同水平装甲车中最差的了。不过,设计师赋予其的一项相当大胆的系统让它成为了真真正正的划时代作品——“潜土”系统。

    根据官方资料,这套系统是因为一名解放军的声波武器设计师的突发奇想而研究出来的。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是从哪里获得的启发,但根据资料来看,霍白设计师在将这套系统研究出来之前刚刚进行过一个胆结石手术,或许正是医生们用来碎掉胆结石的超声波设备才让他产生了如此惊人的设想吧。如果回过头看一看的话,我们应该感到奇怪:声波碎石科技已经成熟了这么长的时间,共振技术也已经成熟地应用到了岩土掘削工作上,可是为什么之前就没有一个人想到将二者结合并应用于地底行进方面呢?

    这个问题就放到日后再思索吧。总而言之,在历经了千难万险闯过重重阻碍之后(因为这个设想实在是过于大胆,总装备部并没有批准其立项,导致我们可怜的霍白同志只能自己掏腰包来进行研究),霍设计师所领导的团队终于看到了曙光:他们将自己的系统安装到了一辆经过改装的小轿车上,然后启动它。在一个特殊频率的声波震动下,原本硬实的土地居然呈现出了流沙一样的特性,轿车很快就陷了下去。在下沉至一定深度——实验报告上写的是五米——之后,声波开始避开车辆底部,这个时候的轿车就像是处于浅水中一样能够自由行进,实验大获成功。

    在看到了实际成果之后,总装备部内部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冲突(虽然比起对直-50飞行系统的辩论来说,这场冲突根本不算什么),保守派与激进派战成一团,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最终,在解放军的工程部队甘当小白鼠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之后,当时尚在图纸上的04式还是成功地装备上了这套“潜土”系统。

    当然,“潜土”也不是万能的,最简单来说,它拿公路的路面就没有办法,所以也只能在野外战场发挥作用,能耗和持续性方面也显得略有不足,占据的空间也让成员舒适性下降了不少,甚至原本在04式设计之中的迫击炮也就此消失。即便如此,作为催生了“鼹鼠战术”这一新型战术的系统,它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了。

    另外,必须要认识到的是,“潜土”系统之所以能装备到04式上,与直-50的成功服役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二者相互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步兵力量与装甲力量的结合作战体系——能够飞行的直-50对于野外作战中步兵跟随的要求大大减小,这才能够让步兵拥有执行“鼹鼠战术”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其他国家暂时还没有将这种系统应用到装甲车上,即便他们拥有能够将其研制出来的科技力量——作战体系的不同而已。不过,最早将激光武器安放到坦克上的军队(虽然仅仅是干扰器而已)的如今陆军两大主要作战装备一个没有激光近防一个效率与同类相比倒数第一,真不知道该让人说些什么好……

    还有,有人可能会提到利用相同原理的定向声波瘫痪武器,很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武器装备的研制陷入了瓶颈,自从三年前就完全没有消息了。根据网友的猜测,应该是在远程传播的问题上出现了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

    关于04式我就介绍到这里(读者:其实你一直在介绍“潜土”系统吧……),大家下一篇介绍再见吧。

    歼-64

    作为航天事业和航空事业的结合点,空天飞机的运营无疑已经成为了现在世界最具有商业价值的产业之一,这从少数几个掌握着空天飞机民用运营技术的航空公司每年那高的惊人的营业额就能看得出来。不过,相比于其的商业价值,空天飞机的军事价值无疑要大得多——事实上,无论在哪个国家,最早做出空天飞机探索的都是军方。比起传统的大气层内超音速飞行器,这些能够在近地轨道上用90分钟就绕地球一圈的家伙们在军事运输、洲际轰炸、导弹拦截、战略侦察、卫星的部署与敌对卫星的猎杀等等方面有着绝对不容置疑的巨大优势。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中国的空天战斗机:歼-64。

    从定义上来说,空天战斗机的主要任务,是在战斗中拦截敌方空天轰炸机与侦察机,摧毁敌方空间站和卫星,并在进行洲际导弹拦截工作时予以相应支援,这些要求以及近地轨道的特殊情况让其必然配备了激光武器。对于激光武器的性能上各个国家的差别并不是很明显,就像大家都是用电动涡扇发动机和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来完成空天飞机的大气层内外飞行的,大概的极限攻击范围在4km至5km,不过中国作为传统的激光大国,歼-64上的激光武器轻量化与小型化程度更高,设计师用省下来的空间为它多增加了两个矢量喷口,这让歼-64在近地轨道的机动方面相比之下更加灵活,而优秀的气动设计让其在大气层内飞行的时候也有着相当不俗的表现。可以这么说,灵活就是歼-64的设计灵魂所在,同时也是沈飞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最重要原因。

    话说……总感觉这次的介绍这么正经,有些别扭啊……而且接下来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科普一下近地轨道的空战吧!

    与传统的空战相比,在几乎没有空气的近地轨道进行空战的难度要大上很多,其中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在近地轨道上,你的速度和高度是息息相关的,想要追上目标不能盲目加速,而且根本不能掉头“往回飞”,空天战斗机在实施转向的时候也需要精密的计算。为此,不仅仅战斗机要配备单位时间内运算量大的计算机,飞行员也要有着丰富的飞行器驾驶经验和数学和物理学知识,所以同学们,好好学习吧!

    (ps:最后一句话是初老师要求我加上的,不关我的事……)

    歼-62

    实际上,听我父亲说,在他们小时候,网上曾经流传过总装备部关于对空天战斗机和大气层内格斗机的代号划分的争论,而最终那些人得出的结论就是不为空天战斗机另行设立一个新的“空”或者“空歼”的代号,而是统一使用“歼”进行打头,这就造成了一些外**迷在对解放军的空军装备进行区分的时候感到十分困惑:明明这些飞机都是“j”打头的,为什么64是空天战斗机,而62却又变成了大气层内格斗机呢?尤其是,二者的编号又是如此相近,让人很难分得清究竟谁是谁……

    这种尴尬也常常在新的军迷之间出现。这里可以教给大家一个小技巧:由于加装了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和进攻性质的大功率激光器,空天战斗机的体积一般都要比大气层内格斗机要大,而且由于要考虑矢量喷口布置的方便性,前者的机翼一般都是呈现一百八十度的弧形的(美国x-54“逐风者”那种可变翼的异端咱们回头再说),这有助于其在几乎没有空气的近地轨道上进行机动。而相反,由于机动主要还是依靠机翼对于迎面气流的调节,大气层内格斗机的气动外形设计仍旧相当传统。拿我们今天要举例的歼-62来说,它就是用了中航的设计师最为擅长的鸭翼+前襟翼+双电动涡扇的设计,这让它的机动性虽然无法像“阵风iii”一样逆天,但同样也是中规中矩,而且技术风险要小上许多。

    说了这么多,也该轮到咱们今天的主题了——虽然和歼-64一样也是两三句话就能说完的事情。如上面所提到的,歼-62的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中规中矩”,中规中矩的气动,中规中矩的发动机,中规中矩的弹药配备,完全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特点可言,或许唯一能够形成相对优势的就是那个功率稍稍大一点的激光近防系统了,颇有“中庸之道”的风采,这同样发生在它身上的争论几乎没有,倒是黑白色的涂装看起来格外的赏心悦目,这还真值得陆军的设计师们好好学习一下。

    在这里多提一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无人的座椅》这部电影,它讲述的就是一名歼-62驾驶员的故事。故事写得很好,很感人,演员们也几乎都是本色出演——据说演主角的演员本身就是一名退伍的空军飞行员。然后……

    三班四班的男生,初夏老师让我告诉你们,她知道你们基本上都在这里,所以看完电影写一篇读后感星期一交上去(光速逃)。

    强-25

    说句实话,就我本人而言,我并非特别喜欢强-25,或者说,我本身就对专门的对地攻击机的存在持怀疑态度。在国外,对于陆军的支援任务早就已经整合进了大气层内格斗机的任务里面,但解放军却仍旧死守着这一已经不再有必要性的机种不放,这个举动里面总是透露出那么一股老封建的味道。有人或许会强调,削弱了机动性、加厚了装甲和火力,尤其是加装了能够直接掀坦克顶的机炮的对地攻击机在陆军的作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现在来看,在电磁炮成功列装并普及,空天战术轨道轰炸同样成为普通步兵也可以进行呼叫的支援(当然你呼叫了中心给不给你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之后,陆军在支援火力方面已经存在了过剩的问题,此时仍旧保留一个这样的老旧的机种在装备体系内显然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不知道是不是某些空军将领急于证明自己的决断是正确的,强-25在日本的作战过程中接受了比火炮部队更多的任务。的确,这些任务完成的很出色,但我相信,如果将那些任务交由火炮或者空天轰炸,然后让这些宝贵的飞行员去驾驶既能够执行战术支援又能够进行制空权抢夺的多功能机种的话,我军的作战效率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有人问我这篇东西打算写多少,实际上我自己也没个谱。海军和陆军轻武器装备毫无疑问是绝对不可能像这样轻轻松松地大体介绍出来的,而本篇的目的就是为了就算没有什么知识大家也能一起乐呵乐呵,所以那两个方面我并不打算介绍太多——而且,总感觉这篇东西已经开始逐渐偏离介绍科普的轨道了呢(笑)。我还会把这个东西写下去的,至于能写点儿什么完全看心情啦。解放军的装备体系就到这里好了,接下来想给大家说点儿国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