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066章 雪山冰封与原住民

    在印度次大陆的三个主要种族集团。

    印-欧人集团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帕米尔西部的中亚地区南下,来到南亚次大陆的白种人。现在他们已经混有澳大利亚人种的血统。

    藏-缅人集团和达罗毗荼人集团中,头两个集团在喜马拉雅山脉中都有非常对应的社区。尽管他们在不同地区,以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他们的分布是从葱岭既帕米尔高原以西而来的欧罗巴人种集团和南来的印度各民族,以及从东面及北方来的亚洲人部落既蒙古利亚人种之间漫长渗透的历史结果。

    在占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三分之一的尼泊尔,这些集团相互交织和混合。

    对于低喜马拉雅山脉的渗透,促成了涌入,并通过南亚河流平原通道移民的活动实现。

    一般来说,大喜马拉雅山脉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山脉,居住着藏民和其他藏-缅民族既蒙古利亚人种,而小喜马拉雅山脉则是高大白皙的印-欧人之家。

    而在查谟和喀什米尔的外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印-欧人社会被称为多格拉王朝,他们生活在小喜马拉雅山区的加迪人和古加利人,也属于欧洲人集团,但在后来被南亚化。

    加迪人实质上是一种山地民族。他们拥有大量绵羊群和山羊群,只是在冬季才和羊群一道离开,他们在外喜马拉雅山脉雪域的住所到山下来,6月则再返回最高处的牧场。

    古加利人是一个靠绵羊、山羊群和少数牛生活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各段海拔高度为自己的牛羊寻找牧场。

    喜马拉雅山脉的经济状况,与各种地质带构成的广阔而又多样的地区内,可资利用的有限资源相适应。主要经济活动是畜牧业,但是对野生生物群的利用和贸易也举足轻重。

    可见,原始喜马拉雅山脉富于经济资源,包括肥沃的耕地、辽阔的草原和森林、可以开采的矿藏及易于驾驭的水力。

    在西喜马拉雅山脉中最多产的耕地是喀什米尔河谷、冈格拉河谷、苏特莱杰河流域和在乌塔拉坎德的恒河及亚穆纳河侧翼的台地。这些地区出产水稻、玉蜀黍、小麦和黍类。

    在尼泊尔的中喜马拉雅山脉,三分之二的耕地在山麓和毗邻平原。该国水稻大部分产自该地。这一地区也种植大量玉蜀黍、小麦、马铃薯和甘蔗等农作物。

    1940年代以来,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生的人口激增,已经对许多地区的森林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由此导致的,农业夺取空间和为获得木材而砍伐森林的活动,已经发展到小喜马拉雅山脉较陡较高的山坡,引发环境退化。最后,也是在锡金和不丹还有大片地区依然为茂密的森林所覆盖。

    喜马拉雅山脉中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是人类想要证明攀登能力的圣地。

    自1841年,印度总监督官乔治埃弗里斯特爵士记录下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到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登珠峰成功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许多登山者在珠峰顶上留下了脚印。

    2008年5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祥云,被中国健儿带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山峰,这里海拔米,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