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五十章 天子问责

    当即,众人复又跪拜,静候旨意。

    “陛下有旨,承蒙天幸,大汉昌盛,繁荣豪富,然国虽安泰,小乱仍在,朕心怀天下百姓,夙兴夜寐,寝食难安……”

    许烈听着这一长串胡编乱造的官话,简直是昏昏欲睡。

    基本上只要脑子不蠢,谁都知道灵帝在西园设置八校尉,招募军队,就是为了分何进的兵权,变相地削弱何进在雒阳的话语权,所以,内官说的这些不仅仅是官话,更是废话!

    当然,许烈心中虽然怀有怨念,但表面上还是很认真的听着,丝毫没有懈怠。

    许烈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不懂“形式”和“义正言辞”的重要性的人,想做出一番事业,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不知过了许久,内官终于念到了重点。

    “今于西园置八校尉,训练精兵,以卫雒阳,特封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东郡太守许烈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八校尉以上军校尉蹇硕为首,望诸位齐心协力,显我大汉军威!”

    “臣等定勠力同心,不负皇恩!”众人齐声念到,俱是忠肝义胆,神色恳切。

    “好!诸位皆是天下俊杰,朕便拭目以待了!”灵帝点点头,喜怒不形于色:“好了,既然如此,便且退下,好好准备一下,西园已然就绪,明日诸位便过去,诸事犹疑难决者以上军校尉蹇硕为准,若蹇硕一人一意孤行,尔等亦可报知于朕,由朕决断!”

    “谨遵上命!臣等告退”众人应声称是,在灵帝挥手之后纷纷出殿而去,当然,蹇硕并未离去。

    众人出得殿来,还未穿好鞋,便听一人叫道:“诸位,我等今日同殿受封,此乃幸事,何不一同聚上一聚,同叙情谊?本初,你觉得如何?”

    许烈边穿鞋,边看过去,只见说话之人,面容雄毅,身材精悍,行为举止很是张扬,此时正一脸笑嘻嘻的,正是新封右校尉淳于琼也。

    袁绍闻言,眼角往下一瞥,思索之后也未决定,看向曹操问道:“孟德以为仲简之言何如?”

    曹操洒然一笑,说道:“仲简之意虽好,然陛下有令,我等明日便往西园,如今时日不早,自当各自回府好生安顿准备,因此不宜饮酒作乐,还是暂且搁置,他日有暇,再行一聚,犹未晚矣!”

    曹操话音刚落,便听淳于琼说道:“孟德此言差矣!西园又非西凉,在那千里之外,我等皆从军之人,有何繁琐之物,哪里需要什么准备,况且聚上一聚且费不了多少时间,今日正好七人同在,正是好时机啊!”

    曹操面容不变,心中却是冷笑,【呵呵,我还不知道你,一喝起来,那可是不醉不归,不仅自己不走,还非得不准别人走!】

    袁绍此时更是纠结,对他来说其实聚也可,不聚也可,但是现在大家都等着他的决定,他却觉得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许校尉且慢离去!”正在犹疑之时,一名内官匆匆而出,观其喘息便知他是跑着出来的。

    许烈抱拳一礼,说道:“不知内官有何事寻烈?”

    那内官稍稍把气喘匀了,方才说道:“陛下有旨,着许校尉再进殿去,陛下想听听你昔日破黄巾时的勇略!”

    【他不是都听过了吗?】许烈一愣,不明白灵帝是何用意,不过所谓君命难违,许烈也不暇细想,当即应道:“请内官稍等片刻!”

    随后许烈转身对袁绍曹操等人歉意地说道:“几位兄长,实在抱歉,陛下有召,烈不能去了!”说完,一礼赔罪。

    袁绍忙扶住许烈,说道:“昭义不必如此,既是陛下有召,岂能耽误?且先去,我等今日暂且不聚了,来日方长,他日有暇,再作商量!”

    言语之间,甚是体谅,令人如沐春风,很是畅快。

    “是啊,天子之事为重,他事暂且不提!”其余几人也纷纷附和到。

    “多谢本初兄体谅!多谢各位兄长体谅!”许烈点点头,便转身随内官进殿而去,心中还在想着灵帝找他干嘛。

    【肯定不是破黄巾的事!】

    目送许烈进殿后,袁绍当先说道:“既然如此,我等便各自回府,相聚之事,择日再言!”

    “理当如此!”曹操点头称是。

    “也只好这样了!”淳于琼无奈叹息。

    随即,众人便一同出宫,各自打道回府。

    ……

    许烈再次进殿,方才是心中有数,此时却是心中无数。

    “臣下军校尉许烈,拜见陛下!”

    一如既往地行礼,但是灵帝却并未一如既往地让许烈起身。

    许烈心中更是难明,不过灵帝没发话,他也只好就这么跪着。

    空旷的宫殿中此时更显沉寂,针落可闻。

    良久,灵帝放开开口说道:“许烈,可知罪否?”

    许烈此时已然想明白了,灵帝如果真想找他麻烦就不会先封他下军校尉,此时定然是要他做什么事,方才先来个下马威。

    一念通达,许烈已是心中有数,坦然回道:“臣未知!”

    “尔父之丧,汝为何不报?朝中之臣但有长辈之丧,皆应丁忧三年,汝莫非不知也?”

    【原来是这事!】许烈心中舒了口气。

    其实此事,当时确实是许烈没有报上去。

    因为许烈当时到东郡不久,并且三处匪寇之患虽然解决了,但是整个东郡其他什么事都还没做,如果当时许烈一走,那么这个东郡太守肯定是没了,破黄巾好不容易立下的功劳也就烟消云散了。

    于是许烈便和程昱商议隐瞒不报此事,虽然回去了几日处理许猛的后事,但是并未待多久。

    当时许烈和程昱商量的是,即使最后事不可为,但是从朝廷知道,到诏令传达以及各种程序。也需要好一阵子,只要许烈能在这段时间里尽可能在东郡百姓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那就比直接走了要好得多!

    不过,不知为何,之后朝廷一直未曾追究此事,许烈也就没放在心上了。

    许烈说道:“回陛下,臣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皆是一片公心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