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2章 活人之策

    昆山城位于阳澄湖东面,距离苏州城大约七十里,到长江的距离也是七十里。 </p>

    姚家湾位于昆山城南面,距离昆山城南门整整二十里。</p>

    董根财是姚家湾的普通村民,只有一名独子。家里有祖传下的三亩水田,再加老伴儿和儿媳时常编织一些竹筐,基本能保证温饱。</p>

    苏州-昆山-长江一线,与别处大有不同,属于被太湖和长江左右包夹的地段。越往北,地段越窄。</p>

    太湖以东地区,水道密布,运河通达。</p>

    无为军和高邮军的船队,平日里游弋在长江,太湖,可以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包夹地段的任何地点。</p>

    方腊军打得很凶,一度攻下了苏州,却陷入了被官军四面围打的窘境。</p>

    方腊军破坏不了所有水道,更不能把太湖水掏干,作为永乐朝四大元帅之一的石宝只能愤愤地退兵。邢政出镇苏州南面的吴江小城,石宝向东而去,抵御不断偷袭后路的姚平仲。</p>

    永乐朝在太湖以东地区的攻势没有多大进展,却在另一项目标干得很出彩。</p>

    被方腊军突袭的第一时间,四十出头的董根财便拉着全家逃往北方。远远地看到方腊军在破坏水田,儿子哭喊着要回去拼命,被董根财和儿媳死死地拽着,捡回了一条性命。</p>

    董根财欲哭无泪。</p>

    田宅被毁,他只能寄希望于藏起来的几贯铜钱,能够多买几斤粮食了,不然剩下的三亩水田也保不住。</p>

    昆山城出现在视线,董根财却不报什么希望。</p>

    天杀的方腊军,不知破坏了多少田亩,官府能从官军口里抢下多少粮食,来养着他们这些小民?</p>

    小孙女儿眼尖,坐在她爹的脖子揉了揉眼睛,拿脏兮兮的小手指着前方,“爹爹,爷爷,前面有官大人在施粥呢。”</p>

    孙女向来乖巧,董根财知道她不会说谎。一家人心怀忐忑,打起精神,加快了步伐。</p>

    越靠近昆山城下,饥民越多。</p>

    昆山城靠近两条宽敞运河的交叉口,无为军和高邮军的水军可以随时支援。方腊军只是试探了一次,便放弃了攻下这里的念头。</p>

    西面和南面城墙热气蒸腾。靠近一看,原来是几十口大锅在熬粥。</p>

    不断有盛放稠粥的大木桶被放下城墙,再经由城墙下的官差之手,发放到饥民手里。</p>

    董根财一家人靠近南门,看到有插队闹事的在被官差痛打,于是很老实地排队领木牌。</p>

    领完木牌,一家人又在官差、弓手和雇役的引导下,走向施粥的帐篷。</p>

    董根财似不敢相信,捧着竹筒,哆哆嗦嗦地不敢喝。</p>

    “赶紧喝,后面还有人呢!”面前的官差大声呵斥。董根财这才两三口喝完,抓紧木牌朝北面走去。</p>

    还没走两步,肚子仍是咕咕响的董根财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哭喊。</p>

    “小民拜谢官家,谢过知州大人。望国朝官军早日踏平永乐逆匪,还小民太平日子!”</p>

    一个披头散发的年轻后生,浑身脏污不堪,先朝西北方俯身下拜,然后朝城墙作揖。</p>

    妇孺的哀嚎声此起彼伏。失去家园田宅的饥民痛哭失声,在感激官家的同时,哭求官军尽快剿灭方腊。</p>

    董根财由心而发,也开始痛骂方腊军。</p>

    城墙,被官差和护卫牢牢围在间的苏州知州,小声对右边的幕僚说道:“不大合适吧?这么奏行吗?”</p>

    “当然合适。这个丁昔哲不愧是打小混熟了瓦舍柳巷的,没有丝毫破绽。只要大人将灾民心向国朝、感激官家的一幕报,应可抵消逃出苏州的过错。这里毕竟还是苏州属地,如今用人要紧,几位相公不会太为难大人的。”</p>

    幕僚低声说道。</p>

    原来披头散发的年轻后生是“拖儿”,任务是造出一副同仇敌忾的场景,好减轻知州大人弃城而逃的罪过。</p>

    这位苏州知州居然有些不好意思,“咳咳,虽然如此,但作为圣人子弟,使用这些小伎俩,终究是……”</p>

    幕僚开始宽慰自家东主,“大人奋力守城,为了保护绅民,不惜引走方腊军,对得起官家百姓。用小手段自保,无伤大雅。”</p>

    “而且大人稳守昆山城,抵御方腊军兵锋,更加不容易。”</p>

    “还有以棍换粥,凭棍船这等疏引饥民的良策,也是大人的功劳,饥民受益良多。大事将至,执行转运使和安抚使的政令,在接下来的大事报效国朝最为要紧,大人切不可因小节误了大事啊。”</p>

    知州大人抚须含笑,“还要多谢赵先生的出谋划策。若是本官能够立下功劳,受到几位相公的赏识,前往汴京做官,一定尽力为先生争取一个经制官员的名额。”</p>

    “多谢大人!”幕僚大喜过望。</p>

    不远处的昆山县令,心里跟吃了翔一样难受。</p>

    禁闭四门,从城墙往下放粥,不给方腊军可乘之机;利用不同颜色的小竹棍进行调度,向北方疏散饥民;调配官差、弓手、家丁和青壮,劝说士绅豪商捐粮捐钱……</p>

    敢作敢为,实务出众的昆山县令立下种种大功,没准要一飞冲天,却被“转进”到这里的苏州知州抢去了大部分功劳。</p>

    刘豫很心塞。</p>

    且不论苏州知州抢夺功劳,使用手段摆脱罪责的种种操作,董根财一家终于过了浮桥,前往据称有粮食的地方。</p>

    “方腊军来了!”骑着矮马的急递夫奔向城墙,荡起烟尘的同时高声大喊。</p>

    苏州知州脚一软,差点跌倒,幸有幕僚在一边帮扶,才没有出丑。</p>

    城头锣鼓被敲响,城下的饥民顾不喝粥,跟着官差和弓手向北奔逃。方腊军袭扰昆山城,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能不能逃出生天,看谁的脚丫子快。</p>

    “真是乌龟!”</p>

    击退姚平仲,顺道发起突袭的石宝大吐唾沫。</p>

    昆山县城仍然没有开门,运河的船队也开始行动,还有好几支官军在侧翼袭扰,找不到机会的石宝引兵而去。</p>

    一天后,湖州城,州衙后宅。</p>

    “昆山县令很有本事,苏州知州是个滑头。”子安先生看着几份军报,为韩世忠分析着最近几天发生在太湖以东的战事,不时解说着某些官的用意,好让韩世忠心有数。</p>

    韩世忠心里对那个苏州知州很是不屑,他吐口气,自嘲道:“披着招讨使的名头,却要听从安抚使、转运使、盐铁使的归正,真是难受。依着本招讨的脾气,早乘船杀向太湖以东,然后环绕太湖一圈,不待在湖州城发霉强?”</p>

    “江南两路的绅民实在是怕了。太湖以东近半地区糜烂,安抚使几位大人巴不得将军大人哪儿都不去,死守着湖州城,屏障太湖以西。”子安先生放下一沓子军报和公,揉了几下眼睛说道。</p>

    “江南两路的几位大员,还是很看顾招讨使大人的。之前不是支持大人出城,剿灭了附近的方腊军,还攻到了和孚镇邬福部眼皮底下了吗?换成其他将军,几位大员可没这么好说话。”子安先生担心韩世忠跟掌控两路的大人物们起磨擦,补充说道。</p>

    江南之地的士绅大族,大户豪商,对方腊军又恨又怕,却无可奈何,暂时只能依靠韩世忠。</p>

    韩世忠气顺了一些,用粗糙的大手摩挲着脸膛,“身为统兵之将,不能为官家尽快扫平逆贼,下不能保百姓平安,心有愧。”</p>

    “还有粮食。钱塘江以南不清楚,太湖周边的饥民便超过了六十万人,每日里消耗大量的粮食。再这么下去,长江沿线的粮仓都要空了,朝堂大计也要落空,担待不起啊。”</p>

    “如今已是骑虎难下,一旦断了对饥民的赈济,肯定是一场大乱。只拿粮食吊着饥民的性命也不行,到底该怎么办?怎么才能活人?”</p>

    大周虽然有冗官现象,但在专业分工和办事效率,远胜历朝历代。</p>

    饥民不得不安抚,安抚使、转运使和盐铁使当然清楚这一点。</p>

    公和军报合二为一,飞快传达到府县乡镇。用于战事的粮仓被打开,各地官府竭力调集着每一粒粮食。</p>

    被韩世忠痛骂铁公鸡的士绅大户终于怕了:把粮食、粗盐等物资低价卖给官府,只不过是少赚点国难财,若是永乐朝继续嚣张下去,他们将失去一切!</p>

    事情紧急,赈济过程当然有贪污侵占的现象,但大部分的经制官员多多少少听说了一些消息,没有做得太过分。</p>

    最大的利益还没有到来,因为一点子粮食被踢出局,实在是愚蠢行为。</p>

    子安先生听到“活人”这两个字,突然有了主意,“东主,不才想到一个人。不知当讲,不当讲?”</p>

    韩世忠一翻白眼,有气无力地点点头。</p>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p>

    子安先生也不多卖关子,朝西边儿一指,朗声道:</p>

    “便是李响那小子了。明月庄原本是穷寨子,如今家家吃肉。开办明月集,跟汴京武人通和,到江南也不忘发财……”</p>

    “刘成栋的这个便宜女婿,赚钱活人的本事世所罕见,将军为何不让他出力?”</p>

    韩世忠瞪大眼睛,右掌拍在桌子,发出“砰吱”的一声。</p>

    李响的赚钱本事,韩世忠当然见识到了。韩世忠的侄子和几位亲信,正在跟李响紧锣密鼓地合作,初期准备不日完成。如无意外,参与其的所有人必将大赚一笔,名利双收。</p>

    “这小子在西王庙,劳烦先生写信,让他速速前来。”</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