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5章 殒身(2)

    而另一边的李昊,则按照盐燕吩咐,开始接着墙面上那些生动却诡异的画,按照盐燕给的记事簿画了起来。

    他从头开始看每一幅画,画虽然是有连续性,却拥有着自己独到之处,像是记录着一个个故事,生动而有意思的故事:

    一个故事就是一段路,这些故事各有各的主角,却也不失联系。

    有各种神仙的故事,玉皇大帝、亡母娘娘、八仙过海等等数不尽数;也有各种鬼怪,青行灯、火车、黑白无常,应有尽有;当然除了鬼怪也有各种妖,而李昊现在第一个要画的是九条尾巴的狐狸,李昊翻阅着那古旧的记事簿上记载的:

    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南山经》: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

    《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

    “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

    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

    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

    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

    虽然说文字描写九尾狐出现在《山海经》,但是李昊仔细考察了所有已经画过的画,这九尾狐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就出现在了画里。

    但那时都只不过是一致可爱的低能宠物存在着。不知道到了什么时候开始,人类对九尾狐的发现,造成大规模捕猎射杀。

    《魏书?志第十八?灵征八下》当中记载道,在各地现身的异兽里,狐狸占据了很大篇幅,这是某种瑞祥的征象么?似乎有些让人不解。

    九尾狐在捕杀中毙命的数不胜数,据传在某处隐蔽之地存在一个白骨崖,那里最初全是九尾的白骨。

    所谓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九尾狐在恶略的生存环境中不断加速进化,再后来的后来,这个白骨崖里又填进了人类的白骨,为的是祭奠那些已逝的故人。

    又填进了许许多多动物的白骨,为的是那些已逝的故人在天国可以安享晚年。而后,那些可爱的宠物变成了传说中食人心肝的恐怖妖魔鬼怪,人类也敬而远之。

    李昊边看边照着蓝本描摹着,却发现在即的手在这个地方,就像盐燕说的那样,一点都不抖了。他欣喜若狂,虽然太久没画了,手有些生疏,可是只要手恢复了,这也只是时间问题。

    还有最神奇的,每一只毛笔都是一种颜色,连颜料和水都不需要。李昊越画越带劲,自己很久很久没有这样畅汗淋漓的画过画,那个手受伤的家伙似乎就是昨天的事,却已经远的连李昊自己都记不住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