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章 潮起潮落,政治新星冉冉升起

    当皇太极巩固汗位,削弱诸贝勒权力,范文程等文官集团形成的同时,一股新生的政治力量正在悄然升起,一颗政治新星冉冉升起,发出耀眼的光茫,照亮后金、满清王朝的天空。我们说的主人公是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尔哈赤老爷子的第十四子,老爷子生育能力真的旺盛,四十大几的爷们依然精力强盛,再次我只能对你很敬仰了,真是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啊。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是乌喇那拉氏,是乌喇贝勒满泰的女儿,比努尔哈赤小三十一岁,十二岁时嫁给努尔哈赤。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两年后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大贝勒倒台了,但是不能让其他力量独大啊,所以努尔哈赤看到了,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这些子侄都成人了,有的三四十岁了,实力很大,搞不好又出了一个不听话的储英、代善等类的人,自己日子不好过,因此虽然多铎、多尔衮年龄很小,也抓紧给他政治地位,同时增加他们的力量和属下,培植力量,形成后备军,弄个多个政治力量相制衡,自己好居中调停,自己就像操纵天平一样向那边偏一些水的力量就大一些,谁就能有话语权,当然如果那一派系力量有独大的趋向,自己则果断地支持弱小的政治力量,保证均势,这样自己至高无上的汗位才能无人挑战。经过反复的政治实践,努尔哈赤老头子已经成为老手,这样的把戏他已经运用自如了。就这样,多尔衮以八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代表了阿巴亥和自己三兄弟的一派政治力量初具端倪,力量还很小,尚在成型中。

    代善与富察氏因为生活作风问题,代善、莽古尔泰两大贝勒力量遭到削弱,失去了作为汗位继承人的资格。代善受到引咎辞职处理,被废除代理政务的职务,但是实力没有受到根本打击,努尔哈赤已经年纪有点大了,他的砍刀锋利性逐步丧失,他不想向处分储英一样处死代善,还是给自己以及自己的结发妻子留下后代吧,毕竟已经杀死了自己一个嫡亲儿子了。富察氏已经不能再做大妃了,将她送回了娘家,前文已经说过,为了争宠继续获得汗位继承人资格,莽古尔泰逼死了富察氏。

    对于阿巴亥来说,胜利来的有点太突然,成果太大,她脑子有点乱,自己终于登上了总摄六宫的大汗大妃岗位,这是自己经过竞争上岗得来的,他非常珍惜这个岗位。年轻貌美,天生丽质,加上聪慧过人,30岁的阿巴亥在这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整天寸步不离服侍着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毕竟年纪大了,纵使是天大的英雄,再勇猛的战将也改变不了自然规律。在阿巴亥的柔情蜜语中,努尔哈赤爱屋及乌,也处于扶持一派整治力量的考虑,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因为年龄小,没有战功的多尔衮虽然备受努尔哈赤、阿巴亥的宠爱,依然没能混到旗主贝勒,与其弟多铎一样各领十五牛录,政治地位不如阿济格、多铎。当然他有个聪明的哥哥皇太极,经常找他玩。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尔衮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一位台吉了。童年是幸福的,然而幸福的表面隐藏着巨大危险,随着努尔哈赤病情的加重,各种政治力量浇逐,暗流涌动,拼杀惨烈,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阿巴亥最终没有享受到大妃的荣誉,没有随着努尔哈赤的去世继续享受尊容,而是被逼殉葬,留下了几个幼小的儿子,当时多尔衮年仅15岁。

    天聪二年(1628年),在母亲死去的第二年,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多尔衮有战功,破敌人于敖穆楞。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的美号,这一年,多尔衮16岁。天聪三年(1629年),多尔衮跟从皇太极从龙井关突入明朝边塞,与贝勒莽古尔泰等攻下汉儿庄,逼近通州,接近北京。并且在广渠门外大败袁崇焕、祖大寿的援兵,又在蓟州歼灭明朝山海关的援兵。当然赢得不光彩,利用明朝廷内部矛盾,在范文程、多尔衮的策划实施下取得的。

    袁崇焕作为蓟辽总督这个关键位置,当然做的事情很多,这位兄台做事还喜欢宣传,每次都要到京城邸报上刊登一下,如果有电视台的话,每天头条应该有他,自然非议他的人也很多。满清军队在北京城外游荡,非议他的声音更是响彻云霄,于是满清又趁机玩了一个反间计。京城处于极度危急之中,皇帝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京师的百姓在满清军队的铁蹄下哀号。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只能道听途说来判断袁崇焕及其队伍,皇帝冤枉袁督师,百姓误解袁督师。按理说作为忠于袁督师的将领,作为忠于袁督师的士兵。当时应该做的事自然是极力洗涮袁督师的清白,用实际行动证明袁督师的忠君爱国之心可表天地。当时有的是机会。只要他们拼死与满清军队打仗。皇帝自会慢慢明白这一切,百姓也自然会慢慢了解这一切。他们就是这样给袁崇焕洗涮清白的?!袁崇焕的嫡系部队祖大寿等人马上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关心的只是袁大帅的死活,皇帝死活、皇帝的命令、京城的安危算的了什么?于是在敌人围困京城的背景下,不管不顾的集体走了。后来皇帝恨不得活剐了袁崇焕,百姓恨不得生吃了袁崇焕。也许有些过分,但这能算冤枉他吗?该死的袁崇焕,误国的祖大寿们,我无语了。

    袁崇焕事件,让多尔衮明白这个道理,堡垒最容易通过内部攻破,后来吴三桂败降以及降伏明朝高级将领,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总之,这一次围攻北京,增长了多尔衮的视野,坚定了自己的看法,有朝一日一定要入住北京,而不是在北京城外瞎转悠。天聪四年(1630年),攻打北京的大军班师回朝,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先行,又大破明军。?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初设六部,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多尔衮统摄,这个掌握官员升迁的重要部门交给多尔衮,说明皇太极这位哥哥还是很信任多尔衮的。皇太极在更定官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多尔衮统摄。根据他的举荐,皇太极将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分别升迁,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根据他的建议,皇太极又对政府机构作了重大改革,确定了八衙官制。此外,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在统辖六部的过程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形成了自己的亲信势力,有了自己的执政班底,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特别是皇太极这位八阿哥英年早逝,给了多尔衮发出政治夺目光芒的机会,或许上台你眷恋多尔衮,先把皇太极收了,让多尔衮大刀阔斧的干吧,这也是多尔衮没能夺到皇位的一种补偿。

    满清健儿主要工作是征战沙场,抢掠财物。在攻打大凌河之战中,多尔衮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军多有伤亡。事后,皇太极怒责他的部下不加劝阻,说:“墨尔根戴青也冲锋而入,倘有疏失,必将你等处以严刑,断不宽容!”艺高人胆大,任性的多尔衮在进攻锦州城,他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夹击,几乎被击毙。后来,祖大寿投降,多尔衮向他谈及当时的险状,祖大寿说:“果有此事?如炮火击中大王坐骑,后果不堪想象!”多尔衮却说:“当时两仇相敌,唯恐打不中啊。”

    天聪七年(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皇太极向大臣们询问,明朝、朝鲜、蒙古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多尔衮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极每年整顿兵马,乘谷子熟时深入明境,围困燕京截其援兵,残毁其屯堡,消耗其国力。多尔衮的建议,得到皇太极采纳。因山海关外一带地方尚为明朝重兵把守,避其锋芒,攻其薄弱,这是兵家常事。于是八旗军队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多次深入明境,蹂躏土地人民,给明朝以沉重打击。攻灭蒙古察哈尔部,获传国玉玺,后金彻底扫除了西部屏障,大摇大摆地从北面进攻大明王朝。

    崇德元年(1636年)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皇太极少年得志,地位崇高,可谓天壤之别。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皇太极多这个小兄弟还是很信任的,毕竟是他主使杀死了人家的娘亲,内心还是受到谴责的,通过给予多尔衮权力、荣誉、金钱来给自己赎罪吧,如果真的让多尔衮母亲活下来,传达努尔哈赤的临终遗诏,那汗位**不离十那是多尔衮的,因此多尔衮一直受到重用,这是努尔哈赤家族内部事务和潜规则,有着不可告人之处。十二月,清军攻陷朝鲜李朝南汉山城。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并限“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四月初五,多尔衮押送国王家属等182口报捷。多尔衮在击败朝鲜的战役中,自己也得到了荣誉和实惠,去了个朝鲜公主作为自己的福晋,可谓得了财物,又迎娶了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