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百九十七章争论

    失去了法理性的赵谌,终于明白自己是一堆沙,没有根基,一吹就散。

    抵达燕云的赵桓,这一段时间都在处理各种上报上来的问题。

    赵谌的叛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造成的后果。

    北方的民生几乎濒临了崩溃。

    许多人这些年储存下来的钱,在这一年之内,几乎被洗劫一空。

    如何被洗劫

    皇城司送来了最新的情报,蓟州有五十几个粮仓,里面堆满了粮食。

    燕云十六州现在都缺粮食,非常缺。

    市场上的粮价已经涨到了六贯每石。

    靖康十三年的时候,粮价已经被压到了一贯半一石了,一年之内上涨了四倍。

    一个普通人家储蓄有一百贯,北方的铁路和矿产几乎被几大商人瓜分了。

    瓜分之后,他们把薪资压到原来的一半。

    按照这样下去,许多家庭,仅仅吃饭,一年就要花掉一大半的储蓄了。

    加上收入减少,基本上积累的财富和自身的价值都被极限压榨。

    这件事倒是很好处理,按照名单拿人,燕云的四大商人,都支柱了叛乱。

    唯一没有支持叛乱的韩礼先,已经被叛军杀掉。

    唐恪的办事效率倒是很高,名单很快就放在了皇帝的面前。

    赵桓大笔一挥全部斩首示众,抄家,族人发配边疆,后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接下来,赵桓赶紧派御林军去押运粮食。

    将囤积在蓟州的粮食分摊到各个州府,暂由官府的粮油局来对外售卖,一律售卖一文钱一贯。

    幽州的粮食危机很快缓解下来。

    赵桓却并没有离开幽州,他还在等一个消息。

    什么消息

    辽东经略使李纲的消息。

    他已经失踪了大半年了。

    有人说他在最开始的叛乱中被乱军杀了,也有消息说他被手下护送走了。

    但这一年都没有他的影子。

    李纲是新政中,给与了赵桓最大的支持的大臣之一。

    即便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赵桓也一定要找到他。

    人都是有感情的。

    六月,河东、河北的乱局在恢复稳定中,各州官府的官员,也陆陆续续稳定下来。

    有四件事要做

    一、统计叛乱中死亡人数。

    二、地方厢军准备好剿匪工作,有不少之前的无业游民在混乱中开始重操旧业,落草为寇。

    三、重新规整良田,按照原有户籍所属归还,若无人认领者,暂由朝廷收编。

    前三项都是关于民生的。

    第四项,偏向于金融。

    从下半年开始,皇家银行提高存钱利息,逐渐稳定人们对交子的信心。

    这几件事先去办,陆陆续续办,一步步稳扎稳打去办。

    这算是最高优先级的事情。

    另外,赵桓还给赵鼎写了一封信,降低民间在各地银行的贷款利率。

    眼下最大的困局就是稳民生,保生产了。

    因主要破坏的是北方,南方富足。

    赵桓还给政事堂写了一封信,鼓励南方商人南粮北调,朝廷在政策上给与补助。

    此后的一个月,赵桓就待在北都幽州。

    而接下来,要求处死辽王的奏疏,如同狂风暴雨一般送往幽州的宫殿里。

    几乎满朝文武,都要求皇帝处死赵谌,以谢罪天下。

    这些奏疏,赵桓都压下来,没有批。

    他还在等待李纲的消息。

    直到三个月过去了,北都的绿意盎然变成秋风萧瑟。

    依然没有李纲的消息。

    唐恪才道“陛下,回京师吧,大臣们还等着您呢。”

    赵桓这才叹了口气,在九月初启程,返回东京。

    返回东京后,赵桓就病了。

    皇帝生病让朝堂上上下下再次笼罩在阴云中。

    五天后,赵桓就搬到了新皇宫。

    新皇宫无论从面积还是从高度、格局,都要比以前的皇宫要大气。

    尤其是位于新城北边中轴线上的神堂,足有150米高,相当于21世纪的50层楼高。

    站在紫薇殿上,可以俯瞰秋日下的东京城,视野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湛蓝色下面。

    汴河从东京城穿过,在码头上,有络绎不绝的商队。

    这无疑彰显着大宋空前繁荣。

    赵桓坐在最上面,俯瞰着东京城。

    已经很多年没有到这个高的地方了。

    上一次,还是自己上一世的时候。

    时光飞逝,自己在这个世界已经四十三岁了。

    看着东京城与十五年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赵桓心中颇有些宽慰。

    他也不再是青年时候的那个他,现在的他变得更加沉稳,更加安静。

    他穿着一身棉衣,在桌案上练字。

    不多时,赵谌就被皇城司卫带上来了。

    无论再怎么逃避,还是要面对的。

    赵谌面色苍白如纸,容光涣散,全然没有了辽王之前的贵气。

    “不肖儿子拜见爹爹。”

    赵桓咳嗽了两声,沉默,一直沉默。

    赵谌在一边也不做声。

    直到一炷香的时候后,赵桓才道“为什么要谋反好好的辽王不当,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吗”

    皇帝的语气很温和,也听不出他到底有没有生气,就是正常的说话声音。

    赵谌犹豫了一下,才道“孩儿错了。”

    “不,你心里认为你没错。”赵桓放下笔,自己喝了一口茶。

    赵谌沉默了一会儿,才道“爹爹,孩儿在几个月之内就建成了辽东最大的貂绒局。”

    “所以你认为,应该把权力下放,给民间的商人,对吗”

    “对因为他们”

    “因为他们来做很多事更快,而且不会出现贪污,自由市场里的手是会自我调节的,民间商人投入后必须想要翻倍的回报,所以他们更加尊重贸易市场,不会随意浪费成本,这样的商业才是健康的商业,你是想说这些吗”

    赵谌微微一怔,道“爹爹,您明明知道这些,为何就是不放朝廷权力到民间,您可知,现在的大宋商人,要做生意,依然举步维艰,他们要去求当官的,他们要去送礼,巴结、讨好,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有才华,对未来充满了理想,也想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大宋,为百姓造福”

    说到这里,赵谌似乎有些激动了,他从来没有在赵桓面前这么激动过。

    以往,他都是唯唯诺诺的,不知道现在为什么改提高音量说话了,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

    “爹爹,您也说了,商业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百姓能够安家乐业,为什么要压制商业”

    “你是不是见过李文正”

    “我不知道爹爹说的这个人是谁”

    “卢婉清跟你说的这些”

    “爹爹,没有任何人跟我说,我看了您的国富论,我认为,应该把商业交给民间,让商人自己去尽情发挥,那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己调控。”

    “所以你交给了他们,他们做了什么幽州的米价涨到了6贯一石,幽州四家米行老板,在蓟州囤积了五十几个谷仓,里面堆满了粮食,放出来可以供燕云十六州吃三个月你告诉朕,为何幽州路边会有人饿死”

    赵谌道“百姓买不起粮食,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穷,他们只要努力劳作,不会被饿死,这个世界不能什么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爹爹,您要么坐在皇宫里,要么就去外面打仗,根本不了解您的百姓,您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

    赵桓一巴掌抽过去,双目瞪得大大的,怒道“你的意思是那些被饿死的人,是他们自己懒”

    “没错,就是他们自己懒,稍微勤奋一点,绝不会被饿死”

    赵桓怒道“都到这个地步了还不知悔改你想做这个位置你做得了吗你以为这个位置是什么,是无上的权力这个位置是责任”

    赵桓一把将被子砸碎,来回走了几转,大声道“朕要管一亿多人的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