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禅宗强调“悟”,根本在于教人要看破红尘,把那花花世界视作过眼烟云。超越得失、抛弃安危、脱却生死;不仅不论是非,连那是非的辩识之心都要去掉。这在一般人看来固然有理,却未免过于消极也很难做到,因为这根本是与人性乃至本能相违的。所以世人中尽管也有高呼“看穿了”之人,骨子里却依然欲望如炽,那心头自然也就烦恼不绝了。那么“悟”道成佛的大师们,是否就真个都能“赤裸裸,净洒洒,无牵挂”,达到了彻底地无欲无求的旷达境界了呢?说实在的,我多少是有点怀疑的。

    试看《续传灯录》里这两则小轶事吧。其一说:

    弥光禅师上堂说:

    “梦里幻影,空中虚花,何必当作实物?得失之心,是非之辩,都一齐抛掉吧。”说着,禅师就扔下了手中的拂子,说:

    “如今山僧已经抛掉啦,你们各位又怎么办呢?”

    妙的是,此禅师没等大家出声,紧接着又冒出了一句:

    “侍者,把拂子(给我)拾起来!”

    另一则说的是:

    宋代著名禅师清了有一天进厨房看煮面条。忽然,那盛面条的木桶的底子脱落下来,一大桶面条洒在地上。众和尚都惊叫失声道:

    “可惜呀!”

    清了禅师却说:

    “桶底脱(语意双关,在禅宗那里可有”想通了、“开悟”之意)自合欢喜,因什么却烦恼!

    众人说:

    “只有师傅才能高兴呀。”

    你道禅师怎么答?他说的是:

    “确实可惜呀,一桶面!”

    这两则故事,都颇幽默的。幽默就幽默在,禅师们的前言后语听起来有点矛盾,刚说一切都非实物,要统统抛掉,随即又想把拂子(实物)捡起来;才道桶底脱(悟)是好事,应该庆幸,转眼又不禁为一点面条叹惜起来。听着是不是挺好笑的?这且不管,要紧的是,他们是不是真开悟、真了断一切了呢?我们自然可以理解为,开悟了的人,不等于就不可以再有惜物之心了。甚至可以说,越是彻悟者,越懂得珍惜该珍惜的事物。但既然已将喻为“得失”之心的拂子扔了,转眼又(似乎是本能地)要将它拾将起来,终究难免舍不得之嫌。既然是舍不得,谈何彻悟呢?这是否多少是一种证明:彻底二字,难乎哉!

    不过,我并不会因此而看轻了二位大师。相反,倒觉得他们因此而显得更可爱些。他们肯定较常人旷达而洒脱得多,能有他们那种“得失之心,是非之辩,都一齐扔掉吧”的觉悟和(面壁苦修的)实践,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禅师毕竟也是人,是人就免不了会有点“确实可惜”的时候。这没有什么“可惜”的。而当可惜时则可惜,当抛弃时则抛弃,实质也并不矛盾。倘若禅师们竟“悟”到“可惜”之心都不存在的地步,还像个人吗?“悟”的目的如果是成为这样的人,还有什么意思?岂不反令人生畏甚而憎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