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五、跟踪追击

    1978年9月,在山西怀仁县发生了一桩无头案:城外的玉米地里,发现一具女尸。从尸体上满是鲜血以及尸体旁有两块沾满血迹的大石头判断,这个妇女是被谋杀的。凶手是谁呢?现场留下了一行脚印。

    警方请来了“脚印专家”来破案。

    “脚印专家”仔细观察了脚印,作出了如下判断:

    “这个罪犯是个25岁左右的男人,身高1米7,不胖不瘦。从脚印的走向来看,他朝南窑村走去。”

    警方按照“脚印专家”的判断,从南窑村查出13个25岁左右,身高1米7,不胖不瘦的男青年。然后在这13个青年中逐一分析,其中有一个青年嫌疑最大。经过进一步调查取证,证明这个男青年确实就是罪犯。

    这个“脚印专家”是谁呢?

    原来,他是内蒙达拉特旗的一位老猎人。他常年在草原上打猎,熟悉各种脚印。他能够从野兽的脚印中判断出是什么野兽,是公是母,体重多少,什么时候走过。正因为这样,人们称誉他为“脚印专家”。

    脚印,也是破案的一条重要线索。不仅是在泥地里会留下脚印,在打蜡地板上也会留下脚印。只消逆光观察,便可清晰地看见打蜡地板上的脚印。

    “脚印专家”根据脚印的大小,能够推测出罪犯的身高,这是符合科学的。科学家们测量了许多人的身高和脚印长度之后,得出了从脚印长度推算身高的公式:

    身高(厘米):脚印长度(厘米)×6.876

    在泥地里,体重越重的人,脚印越深。那位“脚印专家”知道自己的体重,他在犯罪者脚印旁站了一下,把自己脚印深度与犯罪者脚印深度相比,可以估计出罪犯的体重,也就可以推测出罪犯的胖瘦了。

    根据一系列的脚印、足迹,可以大致判断罪犯的年龄:

    少年罪犯步子短,脚印瘦小,脚印之间的距离往往不规则,步行的路线往往弯曲。

    青年罪犯往往脚印大,步子跨得大,脚印之间的距离均匀,走直线。

    中年罪犯走路稳、慢,脚印间的距离变短。老年罪犯的步幅变得更短,足迹中脚后跟的压力比脚掌重。

    步伐很乱,脚印间距离不匀,说明罪犯可能精疲力尽,或者已经受了伤。

    脚印的后跟凹印很深,前掌浅,说明走路的人挺胸收腹,身子比较直。

    仔细研究罪犯的脚印,还能判断作案的时间。

    比如,午夜,下了一场雨。脚印上有许多麻点,说明是雨前留下的。麻点少而浅,说明是在雨快住了的时候留下的。脚印光滑,没有麻点,那无疑是雨后留下的。

    夏秋之夜,上半夜留下的脚印,上面往往有昆虫爬过的痕迹。下半夜留下的脚印,由于地面比较潮,泥土易碎裂,脚印的边缘往往不很清楚。

    根据脚印,可以追踪罪犯,这叫“步法追踪”。

    1974年4月,一个上午,内蒙某地工厂的财会室被撬,在现场找到罪犯的胶鞋印。警方沿脚印追踪,一口气追了12华里,追到一个院子,罪犯正在吃午饭呢,地上放着那双胶鞋。罪犯当场被捕,在他家查出了赃款。从追踪到破案,只花了3个小时。

    有时,跟随脚印追踪,当地面变硬,脚印就会消失。这时,警方就要分为几路,继续往前搜索。当在前面又发现脚印,便可重新集中力量沿着脚印继续搜寻。

    平常所说的脚印,一般就是指鞋印。

    不同的鞋子,鞋底的形状、花纹不同,有时也能为破案提供线索。

    有一年,在北京发生了一桩杀人盗窃案。警方拍摄了现场鞋印照片,确定凶手所穿的是皮鞋。经过仔细比较,发现凶手右鞋底花纹磨损比左鞋重。

    这是为什么呢?

    警方认为可能与凶手的职业有关——经常用右鞋。

    他们抓住这“蛛丝马迹”,分析哪些职业的人经常用右鞋。后来,根据这一线索,终于查出凶手——他是火车副司机,经常用右脚踩刹车器,所以右鞋底的花纹比左鞋底的花纹磨损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