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范小青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就是写作。记得年轻的时候最多一天可写一万字,后来渐渐地少一点,更少一点,现在已经不是每天写作,数量也大大减少,一天大概可以写两三千字。这么多年来,为了写作,为了将写作坚持下去,我一直坚持记笔记的习惯,点点滴滴地记录下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与写作有关的任何内容。这些笔记对我的创作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我觉得,前辈作家的影响和自己童年、少年生活的影响,都是形成自己创作特色的重要原因。地域性的艺术视角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影响和对生活的感悟,我在苏州写作的最大感受,就是我是一个苏州人,我与苏州是融为一体的。

    经常有人说我的创作风格比较内敛,我想这可能属于艺术追求的个人品味,也可以说是一种的观念。说到观念,它是一直在变化着的,直到现在还在变化,所以很难说清什么是我的确定的观念。我曾经觉得可以写得很清淡,要淡而有味,我也曾经一直这么写,但是后来我开始怀疑这种观念,一方面我的仍然是属于清淡的,但另一方面我一直动摇着,于是,我的发生了某些变化。我希望保存有个性的东西。我自己也很喜欢以前的作品,但是现在很多人说,你的作品比以前好了。也许并不是说我过去的东西不好,但现在的可能更符合大家的标准,即要讲一个好的故事,要有比较鲜明的人物,这个可能是经典的要求。我在一开始创作的时候,没有按照经典的创作路子走,而是比较散淡的,散状的,不太讲究人物,也不太讲究故事情节,只是一种氛围或者一种情致。现在的有些变化了,它需要比较用心地去建造一些结构上的东西。但其实在我的内心来讲,我还是很怀念我八九十年代的。

    从前我曾经认为写也应该和人生一样比较随缘一点,至少要做出和达到随缘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写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感觉什么也没有,但其实是有些什么的。只是这种想法得不到许多读者的认同,如果读者知道你的里什么也没有,他们为什么还要来读你的呢?

    我写作的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织的一张网,我既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又习惯现代意识的思维。在现代的写作中,信息压力很大,但这就是信息时代,你想躲也躲不过各种各样的信息。生活中的事情超出想象时,只能让我感叹生活的了不起。所以我所理解的生活和文学的关系,就是写作者要敏感、用心,艺术地学习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可能有文学。同时,作家还应该坚持自己的精神立场,而我的精神立场,则在我的中体现出来。

    我们一直强调作家关心现实、关心社会,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同时我觉得作家也应该关怀自己。我想,作家对自己的关怀,就是要尽量让自己在物欲的社会中保持平心静气。

    还想再说一点,我对的态度,也就是我对生活的态度,既无可奈何,又温婉谅解。我对我自己的创作的理解,就是随着时光往前走,慢慢进步,中间也许还退几步,但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一直在写,还会一直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