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若谈北京城的地域文化,除去故宫、天坛、颐和园还要说说大栅栏。老北京城的商业中心就是大栅栏。是封建时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以大栅栏为中心,东西南北不出两华里,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全能满足,而且都有绝话。但也有个说法:“没到大栅栏不算到过北京!”

    北京是文化、政治中心,文人好体面,官员讲威仪,名牌服饰便应运而生:头戴“马聚源”,脚登“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揣“四大恒”。四大恒是银号,意思是只要您穿戴着这三大名牌,人们就相信您满脸都是银票。

    这几家著名厂店(都是前店后厂)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如今还全在大栅栏经营着。就凭这一点,他们的经营方法、管理制度、运作特点就很值得研究总结,列为京城文化组成部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登“内联升”是一个好例子。

    “内联升”的名儿就表明它的服务对象:皇宫内院跟天天盼着“连升三级,平步青云”的官场。内联升要把帝王将相腰里的“四大恒”掏出来,不等于冷淡普通顾客,做龙鞋朝靴的同时照样做毛窝、靸鞋、老头乐。但这部分不必明讲,中国老百姓向来有跟风之好传统。看见皇上、大臣往这儿来买鞋,他们会紧跟着来。相信给皇上做鞋的店家不敢弄假冒伪劣。

    内联升还真不作假。这点不能多说,免得有拿红包做广告之嫌。我只说点亲身经历。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因为调皮摔断了胳膊,一个冬天没上学。家里给我买了双小孩穿的“老头乐”,纳帮千层底。我穿着在雪地里踢毽,踢球,玩老鹰捉小鸡,一冬天下来那布底居然没透水!原来这布底不同于一般。一般鞋作坊打袼褙纳鞋底都是用旧衣破布。这底用的是新布,先用热水把布泡湿闷透,再用木榔头砸平砸实,晾干后才纳。纳时用温州产细麻,锥挺细锥脚匀,每平方寸不能少于八十一针,整个底子总要在两千针以上才算合格。因此我就才记住了鞋店的名字,就是内联升。

    内联升出名,更主要在经营上,它有一套“秘密档案”,叫“履中备载”。

    鞋不大分,衣不大寸。有身份的人买鞋多半定做。因为人混到有点身份,多半也有了一把年纪,人脚常随着年龄添毛病。鞋不合适,穿上难受。到别处定做鞋,量完尺寸就等着取鞋,内联升不行。按尺寸做出鞋坯子,得请您先试穿一下,顾客把鞋蹬上,做鞋师傅要用手摸它的服帖程度,然后进行高低、长短、肥瘦等“微调”。直到彻底舒服跟脚了,您把鞋拿走,他把您脚数据入档,并记上姓名地址。这部脚型档案就是“履中备载”。内联升开张一百五十余年,聚沙成塔,积腋成裘,记录下成千的脚型档案。帝王将相,总统督军,镖师书吏,掌柜财东,医卜星相,歌伎名伶,其顾客三界九流无所不包。虽因八国联军放火,军阀混战抢劫,两次迁店有所损失,今天保存下来和新增补的部分也足以令人咋舌。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首长赫赫在册;文化名人排列成行;大师梅兰芳,名净袁世海,男篮高人穆铁柱,女篮名媛郑海霞……数不清的名人都上了“举足轻重”的“履中备载”!

    这一绝招使内联升既出了名,又得了利。出名在于服务周到,只要定做过一次鞋,再买鞋您就不用来了。只需打个电话,报出姓名,保证送去的鞋合适跟脚。得利在于掌握了独家专利。举例来说,清末民初,一般外省官员进京述职,晋见上司既不好空手又不便铺张,送鞋是最合适的礼品。既有“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吉利,又破费不多。送的鞋合脚,受礼人爱穿,一穿就想起谁送的,这人情就不白费。可谁知道长官脚丫子多大呢?不用愁,内联升知道。只要报出姓名,官职,您掏银子吧,送去的鞋保证合脚!

    您说混出脚登“内联升”容易吗?要花点大力气,用点真功夫的。马聚源,瑞蚨祥,同仁堂……出名的买卖都有过共同努力,又各创各的绝活,合在一起就得算都城一景,商业文化,中国传统,东方风情……一句话,是中国人创造的经营绝招,单独挑出哪一家来都够写一本书。这就是中国的商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