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本来我以为“行路难”只存在于老百姓身上。(*0小-}说-+网)某地有谚曰:“县里干部两头平,区级干部帆布棚,乡级干部130,村级干部两腿拧。”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普遍的提高了一档,连一些富裕乡镇企业领导人都“两头平”了,该知足了吧?岂料不然。“两头平”还有国产车进口车之分,进口车又有丰田、福特、凯迪拉克之别。据说有的单位按级别不能买高档车,买了高档车不能立户口。他们就先买辆国产车,办下户口来就报废,贱价处理这车,然后在它的户口下换上进口高级车。所以近日报载,中央雷厉风行,要干部们在自律中把不按规定乘车作为相当重要的一个过失来检查。

    这是听说的。看到的也有。去年随政协委员们到一个小县考察。县里合资企业发展很快,成绩显著,被视为成功典型。参观完与当地领导座谈,主人请一位欧洲裔委员发言,那位白肤蓝眼的中籍洋人用流利的普通话说:“我不想光说好话,怕你们不爱听!”主人当然表示欢迎批评。那位委员就问:“门口停的那辆奔驰车是谁坐的?”静了半天,某厂中方厂长小声说:“我。”那位委员问:“你知道在外国什么样的人才坐那种车吗?大亨!资本家!一般人坐不起。厂里的工人干的是外国人不干的脏活累活,拿的是人家几十分之一的工钱,你们县是才奔小康吧?一个厂长就坐这样的车?我在外方代表面前替我们中国人不好意思!”在坐的无不为这位爱国的同志感动!

    前些天报上公布了各级干部用车的排气量标准。我不懂3.0、2.5这个排气量实际的含义。猜想数字越大载重能力可能越强。载重能力大就标明坐车人有份量。便有人打肿脸充胖子,轻载搭重车。

    细想一下,这倒是古已有之的现象。中国有皇帝的时候,皇上家里人谁乘什么辇,当官的哪一级官员乘什么轿,都有法律规定。不按标准乘用就叫“违制”,违制是要治罪的。这也不是中国独有,外国也照样。我在德国曾看见拿破仑1812年从莫斯科城下逃跑时乘的那辆马车,不仅豪华舒适,车上还带有厕所,洋朋友说只有皇帝才有的马车!只是拿破仑嫌马车跑得慢,怕被俄国兵追上,才扔了它骑马逃走了。这辆马车就成了展览品。

    中央在认真检查处理坐车中的不正之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尽管普通老百姓在“行”上的难题是另一些。

    普通人出门都乘公共交通工具。旅客花钱乘车、乘船是购买交通工具的使用权和交通行业的服务权。按道理说旅客一买了票,就取得了暂时主人的身份,而管理、服务人员则是受雇于旅客。但这是在旧社会,许多事是不讲道理的。操纵交通工具的大权在业主手里,乘不乘在你,走不走,怎么走在他。旅客处于被动地位。旧社会这类行业有不少又把持在行帮手中,旅客就成受气角色。旧中国有一句谚语,叫做“车船店脚衙,无罪也该杀。”

    新中国成立,换了人间。我国交通事业完全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工作人员都无私奉献。铁路增加了许多条,公里扩展了许多里。民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连普通劳动人民也能空中旅行,用老北京的话说叫“老妈坐飞机,抖起来了!”中国人的“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不过,若拿树来作比方,光是“根本”变化,树梢上缺枝少叶,怕是不好乘凉的。我们这棵“行”的大树,枝枝节节大部分都好。只是还有“个别”缺枝少叶的地方。虽然只是“个别”,可就够老百姓喝一壶的。

    要说近事,前天我单位有两位领导从南边回京,起程时是请当地机关从火车站买的软卧车票。到北京一出站,被查出票是假的!不仅被罚款,而且受了顿教训。虽然买票的钱被罚的钱全由国家报销,公家罚公家,互通有无。但叫人想不明白:凭手续,拿证明由办事机关从车站买来的票都假,此地车站买票到彼地车站挨罚,这错误叫乘客怎么改正法呢?

    要说远的,也有例子:前两年我和几位作家出国回来,在广州换了飞机,途中想上厕所,厕所却锁着,请工作人员开门,工作人员说:“厕所坏了,克服点吧!”一时间“克服”的几位旅客都面色发黄,坐立不安。人们找机长,提抗议,幸亏那位机长是位通情达理的人,下令把锁打开了。原来厕所可以使用。我就不明白,与其这样,在卖票时就说明“此机厕所不能用,愿者上钩”好不好,这样旅客既没的可埋怨,机上工作人员也少费口舌。

    还有个不远不近的例子:去年到老挝访问,同行的是两位某省老作家,都是鹤发童颜的老人了。不知什么原因,其候机室与别的国际航线不同,是在楼下一处小厅中。连水也没处喝。这也没什么,大家说闲话解闷就是。我就利用这时间跟大家谈有关出访事项。正谈到要维护国家尊严的问题,忽然一位比我儿辈还年轻的工作人员厉声喊道:“别聊了,上楼上找人去!”我奇怪地问:“我们的人都在这儿,去找谁?”他说:“你们的人齐就行了?还有别人呢?去,到楼上喊一下,把坐这班飞机的旅客都招呼下来,我要清点人数!”一刹那间我真以为又回到了红卫兵专政的时期。幸好有位老者比我清醒。陪笑说:“我们都年纪大了爬不动楼梯,你叫广播站广播一下就得了”,才免了这趟苦差。两个小时后到达万象,看到老挝有关领导人和我国大使都来迎接。老先生感叹地说:“都说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咱们相反,一离开家就值钱了!”

    可见光有先进交通工具,不等于中国人的“行”就进入了先进时代。在“行”的事情上,也得两个文明一起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我还要说我们交通业“根本”是好的,这只是枝节。

    枝节好的我也见过。有次我送日本作家水上勉回日本,在上海候机。正坐着谈话,从外边走进四个穿着航空制服的全日空工作人员,手里捧着鲜花,直走到水上勉面前,啪的声集体行礼,把花献到他面前说:“听说先生要乘我们飞机回国,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请接受我们的敬意……”水上勉马上眼圈都红了!连说:“从你们身上我感到祖国的温暖!”

    我不是专找外国例子来贬低我们自己。我没有那么崇洋媚外。我不会忘记论根本还是我们好。只想说若枝节也好,会让人行得更愉快。

    我们的民航也确实在改进。今年开政协会时,有位女委员发言说她到某地去开会,在某处买了飞机票,开票的人把时间写错了,她按时到机场,飞机早已起飞。她找售票处询问,却被抢白了一顿:“谁不让你早点来的?”花钱没坐上飞机,也误了开会。却买来一肚子气?大家以为说过也就算了,不料第二天民航部门的领导人就来了解情况。及时作了处理,不仅退了钱,还把那家公司领导也从外地召来赔礼道歉。这件事在政协委员中引起极大感动,大家为此增加了对民航业改进工作的信心。今天在这里我想借机表示敬意,并相信这种负责精神不只表现在政协委员身上,对所有乘客都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