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氢弹理论的突破,迎来了最关键的时候。s`h`u`0`5.`更`新`快

    在上海嘉定,华东计算机研究所,于敏等人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坚实的回报。经过连续五十多个日日夜夜艰苦卓绝的计算,他们捕捉到了成功的线索,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这是氢弹研究最重要的课题。因此可以说,氢弹理论研究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

    拿到计算结果,于敏眼含热泪,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手下的所有人也都是心花怒放,眼泪挂在眼角。对于于敏来说,为了这一天,他等了快5年了。

    氢弹研究,就像茫茫黑夜中的独行船,终于见到了曙光。在氢弹原理突破过程中,于敏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不论是原理,还是形状构造,他都提出了基本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的实践证明,于敏提出的新方案,大大缩短了中国氢弹的炸响时间。

    按照当初离京时约定的“暗语”,于敏赶紧给北京的邓稼先打电话。于敏压抑着极度的兴奋,说:“老邓,我带大伙出来打猎,告诉你,我们打到了一只大肥鸭!”

    电话那头,邓稼先愣怔一下,听出是好消息,就说:“老于,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顿美味?”

    于敏说:“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作标本。”

    邓稼先问:“为什么?”

    于敏说:“我们有新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作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邓稼先说:“那好,我立即赶过去。”

    邓稼先是坐飞机赶到上海的,到了以后,马上检验计算结果,确信无误。邓稼先这位身高一米八的汉子竟像个孩子一样,拍拍这个人的肩膀,又捅捅那个人的胸脯,语无伦次,嘴里一个劲地念叨:“太好了,太好了……”到最后,他竟然从兜里掏出一叠十元的大额钞票,使劲甩着说:“走!上饭馆,我请客!咱们喝黄酒吃螃蟹,来个一醉方休!”

    那天晚上,在一家国营的大餐馆,十几个人也不像过去那么斯文了,吃喝起来豪放不羁,满碗的绍兴黄酒,一口见底,那些不会剐螃蟹肉的北方人,索性连那硬蟹壳一块嚼了,在那种地方不能谈工作,只好轮流敬酒,你敬我我敬你,大声地喊:“干!”邓稼先、于敏都喝得满脸通红,年轻人喝得头重脚轻。

    这样的场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邓稼先在戈壁滩上见过,除了他,其他人都没见着。这一回,他们也算补上了。

    1965年底,二机部组织核武器专家进行多方论证后,认为于敏等提出的理论方案是可行的。据此分析,在1967年底或1968年上半年,有可能研制出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此之前,先进行氢弹原理试验,也就是减当量试验,以检验氢弹原理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