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十七章 孔庙猜谜

    裴旻一直听着小七、小八的指挥,不厌其烦的流连着左右小摊,将两个小家伙哄得嘴巴都合不拢。</p>

    突然出现这不对的画风,不免呆了呆,但见李持盈一脸期待与兴奋,也当起了开路先锋。</p>

    毫无疑问!</p>

    除了小七小八,最开心的莫过于玉真公主李持盈。</p>

    其他人多多少少都见识过这般景象,即便不是身在长安,其他地方亦是如此,只是规模不同而已。</p>

    但李持盈却不一样,她虽一直定居长安,却是第一次真正参加如此聚会,跟小孩子一样,喜不胜喜,乐不思蜀。</p>

    她为了不暴露身份,还特地改了口叫“旻哥”,指挥着他左突右入,乐此不疲,跟小七小八一个德行。</p>

    一条长街,他们花费了一个时辰,方才走完。</p>

    小七、小八身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小肚子吃的滚圆。</p>

    李持盈有着义务劳工丫鬟玲珑,依旧又蹦又跳,开心之极。</p>

    一行人步入了孔庙,参拜至圣先师孔子。</p>

    对于孔子这个人,后世人对他褒贬有加。更有的甚至将千秋功过,归罪他一人。</p>

    其实那些贬低孔子的人,大多有一种通病,一方面他们将孔子视为圣人,以圣人的标杆来衡量他,一方面将他的过错无限放大,从而达到诋毁的效果。</p>

    却不知孔子如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这类伟人一样都是人,是人皆有犯错的时候。</p>

    相孔子这辈子对华夏化卓越贡献,后世个别标新立异者,更喜欢研究他那若有似无的缺点。而不了解真相的人,往往信服这些标新立异的言论,从而人云亦云。</p>

    裴旻科出身,自然知道孔子对华夏化的承传有着多大的贡献。</p>

    在春秋时期,有一种说法叫做学于贵胄。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学习知识,寻常百姓天生是劳动命,没有资格学习化。</p>

    贵族天性也瞧不起百姓,不与白丁为伍。</p>

    是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说法!</p>

    他打破了这个约束。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一切有教无类。</p>

    所以孔子弟子门客三千,有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家,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p>

    有教无类这个思想在教育发展史具有跨时代地意义,正是因为孔子的有教无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他诸子百家也争先效仿孔子的做法,轰轰烈烈的化革新百家争鸣也因此诞生。</p>

    春秋战国是国思想和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p>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国化思想发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p>

    而推动百家争鸣这一局面的正是孔子,先有孔子,才有百家争鸣。</p>

    这话虽有些夸大,也不否认“有教无类”是历史的必然性。</p>

    算没有孔子,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也会走这条道路,但那可能是百年之后的事情。</p>

    孔子的这一思想,直接推动了整个华夏百家化的发展,呈现了化争鸣的盛况,是毋庸置疑的。</p>

    不说他的儒学,仅凭这一点,孔子的功绩便值得任何华夏子孙敬重。</p>

    至圣先师,四个字,孔子当之无愧。</p>

    对于如此人物,裴旻敬重备至,恭恭敬敬的领着小七小八香礼拜。</p>

    突然孔庙前,一阵锣鼓喧天。</p>

    在高台一位须发皆白,却又气十足的老儒生喝道:“今日是元佳节,元节自然少不了猜灯谜。今年诸国来贺,长安汇聚了四面八方的人墨客,英雄豪侠以及异国友人。在这举国欢庆之日,本庙亦顺应喜庆,准备了多道灯谜,以供他人猜玩,并且备了几分薄礼,以为彩头!拔得头筹的将得到去年新科状元王维,王摩诘的字画一副。”</p>

    裴旻远远听了,不免有些意动。</p>

    又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p>

    “师傅,我们一起去看看?”李白意动的看着远处的高台。</p>

    裴旻麾下的王昌龄、王之涣与王维并称三王,彼此关系密切。</p>

    而李白在鄯州与王昌龄、王之涣交好,经常从两人口听过王维的事迹。</p>

    王昌龄、王之涣的才学皆是当世一流,但是他们面对小他们许多的王维却推崇备至,甚至自愧不如。</p>

    李白早有与之一会之心。</p>

    裴旻不只是历史,现实也听过王维的大名:王维是河东蒲州人,出身河东王氏,是长安众所周知的神童,才华早显,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才名动长安。当初裴旻还在长安御史台任职的时候,已经听过王维之名,只是无缘一见。</p>

    王之涣曾邀请王维来陇右任职,但不知为何王维并未答应,而是选择在长安考科举,并且成功考得状元头衔,成为长安风头正盛的麒麟儿。</p>

    裴旻还未应答。</p>

    小七小八也已经闹了起来!</p>

    “看花灯,猜灯谜,先猜灯谜,后看花灯!”</p>

    “好!我们一起去看看!”对于小七小八,裴旻是无求不应。</p>

    裴旻、李白、王忠嗣一如既往的开道,轻轻推开人众,挤到了最前头。</p>

    面的庙祝给了第一个谜面!</p>

    随着礼花纸屑飞舞,如对联般的条幅从高处落下。</p>

    只见条幅写道:“半吞半吐,打一字!”</p>

    吕!</p>

    裴旻脑海闪过这个字来,猜谜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娱乐方式,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有了猜谜一说,此道雅俗共赏,是充满想象力,趣味性的一种字游戏。可以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历来深受广大百姓喜爱。</p>

    谜语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谜面、谜目、谜底。</p>

    谜面是考者给出的题目,谜目是猜射的范围,谜底自然是答案。</p>

    半吞半吐即是谜面,打一字则是谜目,谜底自然是“吕”字。</p>

    也许是第一个谜题,答案特别简单。</p>

    裴旻一瞬间想到了答案。</p>

    不过还未等他开口,已经有人抢答道:“是‘吕’字!”</p>

    庙祝笑道:“恭喜这位公子拔得了头筹!请收下引信,灯谜结束之后,凭引信数量,领取相应礼物。”</p>

    裴旻眺望过去,却是一个五短身材的青年,他倨傲的从侍从手里接过引信,对着身旁与他差不多身材的同伴,叽里呱啦说了一通。</p>

    说什么,裴旻听不懂,但那腔调无疑是日语。</p>

    /html/book/41/4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