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十六章 不攻自破

    <content></p>

    王晙与杜暹不同,杜暹一直在西边工作,算得是裴旻的脑残粉,故而裴旻一入朝,杜暹跟着裴旻走了。请百度搜索(品書網)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p>

    王晙则不然。</p>

    王晙跟裴旻从无往来,对之并不了解。尽管对于裴旻兵事水平极为敬服,却清楚明白一点,政治场与战场是两个不同的区域。</p>

    历史有多少惊才绝艳的盖世名将折戟于庙堂争斗?</p>

    王晙身为宰相之一,有着自己的人脉势力,他并不需要过早的将自己的前程押在裴旻的身。</p>

    看清形势,再做打算才是最理智的。</p>

    裴旻晋升为尚书令之后,王晙已经有了投效之意了。当朝首相,未来的辅政大臣,如此大腿不抱,怎么说的过去?</p>

    只是锦添花,不如雪送炭,王晙是想着在关键时候出来帮裴旻一把,从而提升自己的存在价值。</p>

    但是如今,裴旻居然请动了宋璟,借用老臣宋璟的政治资本来弥补自己的不足……</p>

    裴旻这一招,完全巩固了自己首相的地位,王晙发现自己再不做决定,以后没有机会了。</p>

    锦添花,是不如雪送炭,却也什么也不做更强。</p>

    不只是鹰派,裴旻得到宋璟的认可,宋璟的根基也会渐渐汇聚。</p>

    宋璟离开庙堂多年,原有的根基有得离开有得淡了,可总有些铁杆在。</p>

    这些铁杆汇聚在一处,是一股不小的势力。</p>

    如书侍郎蔡彧,他现在是李元纮这一党的三号人物,但在这之前,他是宋璟的学生。</p>

    这恩师回朝,蔡彧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带着几分兴奋的道:“裴相,某与宋公有着师生之谊,昔年他整顿吏治之时,某与恩师麾下出力,在这方面也很有经验。裴相若不是不弃,在下愿意继续跟随宋公,振兴吏治。”</p>

    裴旻笑道:“此事我不好做主,治吏方面的事情,我打算全权交给宋公处理。他的经验才能远在我之,我没必要凑这热闹。侍郎有此心,自己去找宋公!”</p>

    蔡彧闻言更是大喜,深深作揖,退了下去。</p>

    蔡彧的举动,意味着李元纮这一党派的分裂。</p>

    不攻自破!</p>

    李元纮双眼无神。</p>

    宇融更是不知所措。</p>

    他们引以为豪的党派,在裴旻祭出宋璟这大杀器之后,渐渐分崩离析了。</p>

    不论是李元纮还是宇融,他们的根基,远不如历经五朝的宋璟。</p>

    在一旁看着裴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李祎,内心深处是五味杂陈。</p>

    他也是钦定的辅政大臣,地位也是居高不下,但他昨日在门下省受到了不小的冷遇。</p>

    李祎毕竟不是裴旻,裴旻的威望已经超越了武的界限,即便臣也不得不敬服一二。</p>

    李祎的武功出众,但庙堂看得是治水平,资历。一个武将突然窜起,执掌门下省,门下省的官员如何信服?</p>

    不敢正面起冲突,但阳奉阴违,不当一回事,却不可避免的。</p>

    有些羡慕!</p>

    想着李亨的话,李祎的心情又有一些复杂。</p>

    相一个政客,他更喜欢用武将的思维想事情。</p>

    直来直去,裴旻的军略,他素来仰慕,让他与之为敌,实在不舒服。</p>

    总之这个辅政大臣,他当的是浑身难受,一点也不裴旻这样游刃有余。</p>

    裴旻继续说着:“治吏的重担交给宋公处理,应该没有人有异议。接下来,我提一个建议,你们看看可不可行。这些天,我了解了一下大唐各地的收成。发现一点,天下各地,所收粮食,都按天气而定,收成极不稳定。唯独江南一地,连年收成位于全国之冠。这江南鱼米之乡的称呼可是当之无愧。”</p>

    裴旻说的都是一些屁话,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p>

    若非如此,朝廷又何须每年都要耗资千万去清理大运河的淤泥,疏通河道?</p>

    不过裴旻是这里的大佬。</p>

    大佬说话,哪怕是人人皆知的废话,也有一群捧场子的人。</p>

    裴旻等他们吹捧完,继续说:“我最近发现,江南当地的人口在我朝疆域重很低,与蜀相持平,甚至不凉州。也岭南、西域这些地方强一些。”</p>

    “江南地大物博,人口却是如此稀少,可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觉得与其在原,北地修建水利,不如鼓励百姓迁居南方,发展江南。开放诸多优待,将江南的潜力彻底发挥出来,以满足我朝粮食需求。”</p>

    没有一个人裴旻更加了解江南的潜力。</p>

    别看裴旻将青海湖吹的天,那是因为江南并未真正的发展起来。</p>

    一但江南发展起来,十个青海湖都给秒杀了。</p>

    要知道偏居一隅的南宋,是靠一个江南,养了一个国家。</p>

    见裴旻第一次主导政事堂,并没有关注军事,而是着重抓着吏治与民生。</p>

    庙堂的诸位惊异之余,也觉得有些安心,开始一并讨论起来。</p>

    李元纮在行政方面还是即有一手的,说道:“其实开发江南,我们之前有过商议,只是有个致命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江南农业发达,但商业却极不便利。多水多山,交通不便,一直都发展不起来。”</p>

    裴旻怔了怔,也想到了问题所在,双手一合,说道:“这个其实根本不是问题,是一直没有想到点子。江南的陆路交通确实不便利,但水陆运输却有着先天性的优势,何不发展水陆运输?还有江南的海岸线平稳,最适合停泊大型海船。我们可以鼓励海运,鼓励海贸易,开拓一条海商路,一条能与西域商路媲美的商路。”</p>

    李元纮愕然道:“这不符合实际吧,海风大浪大,一个不慎,人财两失!”</p>

    裴旻笑道:“那李相以为陆路丝绸之路是一片太平?那一路的马贼,一片片的荒漠,遇哪个不是要命的?结果如何?为了利益,一队队商贩,前仆后继的走出了今日的商路?我们没有必要好高骛远,一步步来嘛,先是南方的几个岛国,等我们的造船工艺经得起考验之后,再扬帆远行。李相以为如何?”</p>

    李元纮道:“倒不是不可行。”</p>

    “那先试试!”裴旻直接决定了,大大咧咧的道:“江南的发展是重之重的事情,需要一员干吏负责。这个人选由我亲点了,宇尚书吧!”</p>

    他一手指了宇融。</content></p>

    </p>

    百度搜索更新最快的小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