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V章购买比例超过50%的读者可以看到正文,否则要等六小时。

    顾青云跟着大丫进房,低声问道:“大姐,娘有没有说给你定的是哪户人家?”

    大丫脸一红,低声道:“娘还没和我说过,栓子,你管这个作甚?”

    “你是我大姐,从小到大对我这么好,我当然关心你的终身大事了,女怕嫁错郎,选择相公一定要慎重。我希望你嫁给的人家婆婆不要太难缠,像我奶这样的也行。”顾青云说的是真心话,如果是二丫,他可能只是随便问问,但是大姐的话,他会很慎重。

    而且他觉得像他奶奶这样也不错,对媳妇不会很刻薄,虽然重男轻女,可这种思想在这个年代实在是太正常了。之前二婶几年都没能生育男孩,她也最多嘴巴上偶尔刻薄一下,其他时候还是能勉强维持公正的。而且奶奶虽然喜欢听别人的八卦,但自家的事很少往外说,都是捂得严严实实的。

    他觉得,奶奶其实也是一个很有生存智慧的老人。

    当然,那是没对上他,他现在可是爷奶心目中的宝贝疙瘩。

    “反正到时我会去瞧瞧未来的姐夫是什么样子的,起码能让你提前知道。”顾青云在大丫的恼羞成怒中欢快地走出了房门。

    两天后,顾青云、顾青明一起跟着顾伯山和顾大河走到镇上,顾大河身上背着竹筐,里面放有两份腊肉,足有几斤重,除此之外就是两小坛的咸鸡蛋,这是拜师的束脩。

    顾青云头戴纶巾,身上穿着一件青色的长衫,扎着黑色的腰带,背上背着一只两层的书箱,穿着一双旧布鞋,不紧不慢地走在泥土路上。

    顾青明和他同样的书生装扮,只是他的书箱不是两层的,是三层的。这两只书箱都是顾季山和顾大河按照他们的体型亲自打造的,因为家境的缘故,都是用普通的竹木做的,但该有的一样不少,其内部空间分配合理,纵横排列疏密有致。他们都是把笔、墨、纸、砚等书写用具和书籍分别放在不同空间里,除此之外还可以放一些日用品。

    像顾青云就放了装有白开水的葫芦。

    大家一边走着,一边聊天打发时间。

    “大河,何秀才岁数只比我年轻几岁,当时我是和他一起科考的,只是人家最后考上秀才了。我们有一定的交情,但这不是因为我们关系好才推荐他的,论学问,李秀才的确是出类拔萃,可是他现在还很年轻,才二十七八岁,还有进取之心,可能心思还放在科考上,应该还想着更进一步去考乡试的,这样一来,他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就会相应地减少。而且他才开设私塾不到两年,可能还不太会教学生。”顾伯山见行程单调,就向顾大河解释道。

    “我明白的,大伯。”顾大河虽然身上背有东西,却是四人中神情最轻松的,他频频看向顾青云,见他脸上没有什么费劲的表情,这才放下心来。

    “明白就好,何秀才为人重规矩,学问扎实,他前朝就是秀才了,新朝建立后才又重新考取,而且他还是本地人,家境殷实,不会贪图学生的东西。”顾伯山还是觉得说清楚更好一点,既然弟弟一家对他这么信任,他可不能辜负了,选择哪个夫子也是再三考虑过的。

    夫子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天然比较亲密,对孩子们以后的道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李秀才家境不怎么好,现在出来开设私塾估计也是为了挣钱。”顾伯山看了看四周,虽然现在没什么人经过,他的脸还是红了,背后说人是非总归是不好的,所以他特意压低声音,还让顾青云和顾青明离他们远点。

    顾大河感激地看着他,道:“大伯,我们一家都知道的,你都是为了栓子好。”他是真心感激的。

    顾伯山闻言捋着胡子一笑。

    大人们在说话,顾青云和顾青明也在说着小话,两人看着路边刚刚钻出路面的嫩草,生机勃勃的,呼吸中都带着一股青草的清香,心情都很是愉快。

    “云弟,你可觉得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顾青云的额头上也开始冒汗了,一旁的顾青明注意到他的状态,赶紧问道,“要不然我帮你提书箱吧?”书箱不止能背着,它还有两个把手,可以放在手中提着。

    “不用了,大哥,我自己来就行,以后我们每天都要在这条路上走一个来回,不可能每次都让你帮我背的。”顾青云摇摇头,掏出手帕擦擦汗。说实话,要走一个小时的路程,身上还背着东西,即使他经常锻炼,对于他的小身板而言,也有点吃力了。

    自从要到镇上读书后,顾青云突然发现顾青明不再叫他的小名了,让他本来想说的话都没有机会说出口。

    看来自家堂哥真是一个心思玲珑的人啊。

    半个时辰后,他们到达了桃花镇,本地因多种有桃树,所以很多村落都以“桃”字命名。

    桃花镇平时的常住人口大概有三千多人,街道规划得比较好,大致分为商业区、住宅区、每逢五和十赶集的集市,街道当初就留的很宽,可以让三架牛车同时经过,其中住宅区还分为条件较好的,和条件较差的平民区。

    何秀才家在条件较好的住宅区里,左右都是一座座宅院,占地面积不小。

    他们没有从正门进入,而是从侧门进。

    “这房子有三进,第一进用来做私塾,第二进是何秀才住的地方,第三进住的是后院女眷,你们到时不要乱跑,省得冲撞了。”进门之前,顾伯山就把何秀才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下,还说了一些该避讳的地方,看得出来他来的不是一次两次了。

    给门房通报后,很快,他们见到了主人。

    何秀才还不到五十岁,身材中等,两鬓斑白,脸庞清瘦,额头的抬头纹很是明显,但眼睛炯炯有神,和顾伯山一样下巴留着仔细修剪过的胡须,他穿着一套灰白色的衣袍,踩着木屐,宽衣广袖的样子很是文雅。

    顾伯山正在和他交谈,两人寒暄了一会后才进入正题。

    “这就是顾兄教出来的弟子?”何秀才严肃地盯着顾青明和顾青云。

    “是的,这就是我那不成器的孙子顾青明,这是我侄孙顾青云,这是他爹顾大河。”顾伯山一一介绍,随后示意顾大河带着两个孩子出去。

    出去后,有一个老仆模样的人引他们在偏厅坐下,给他们上茶后就退下了。

    三人把背上的东西都解下来后才坐好。

    顾青云没敢仔细打量四周,只匆匆抬眼扫了一眼,只见这偏厅不大,共有三套上漆的枣红色桌椅,中间一套,左右各一套,摆放得整整齐齐,其中桌子上的青瓷花瓶还插着几枝含苞欲放的桃花,让本来严肃的偏厅有了一丝春天的气息。

    看到桃花,顾青明似乎松了一口气,他张了张嘴,看看四周,把头凑过来压低声音道:“云弟,夫子看起来正颜厉色的,难怪大家都说他不好说话呢。”

    “噤声,我们现在不说这个。”顾青云摇摇手指,正襟危坐。

    顾大河也是老老实实地坐着,他看着顾青云的样子,颇为欣慰,心里又是紧张,也不知道何秀才能不能收下自己的儿子?

    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朗朗读书声,似乎私塾就设在隔壁一样。

    没多久,一声轻咳传来,大家停止了眼神交流,看向门口。

    只见门口站着一对身穿桃红色和淡青色衣裳的金童玉女,两人大约七八岁,头发被扎成两个小发髻,相貌有七分相似,一看就知道两人有血缘关系。

    男童见大家都看着自己,又轻咳一声,提着衣裳的下摆牵着女童的手迈过门槛,一边走一边自我介绍:“爷爷让我来待客。”

    顾青云见男童严肃正经的样子,忍住想笑的**,忙站了起来。

    大家站起来相互行礼后就分主宾坐下,互通姓名。

    男童姓何名智,是何秀才的孙子,女童名字没有说,只说叫何小娘子,看得出来,何小娘子比较活泼,一双眼睛骨碌碌地乱转,坐在凳子上还不安分,眼睛好奇地看着众人,却一直没再开口说话。

    顾青云发现,这时代,乡下女孩一般都不会有正经名字的,像他们家,都是大丫二丫地叫,一个村里就有很多小女孩都叫这个名字,所以一般以姓氏区分,没想到在秀才家里也是这样,都是只有姓没有名。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家有字,但不会轻易地告诉外人。

    何智年纪虽小,但和他们说起话来还是一本正经的,而且貌似还和他们聊得不错,起码没有冷场,言行举止明显被人特意教导过的。

    顾青云就见他问自己父亲现在收成怎么样,家里种了些什么……

    顾大河不因他是小孩而敷衍,都一一认真答了。

    问完后,何智就开始问顾青云和顾青明,都是问读书读到什么书了,还有他自己现在读什么书。

    一听他已经读完四书,现在开始读五经了,顾青明心生佩服,对着他一番夸赞,又道:“我最佩服你们这些会读书的人了,都不知道你们的脑袋是怎么长的,我年纪虽大,却不及你。”

    何智大概是被人夸惯了,只谦虚地摇摇头,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还有人比我还厉害呢。”

    顾青云在旁边听了,很是佩服顾青明的交际能力,这才一会呢,两人就称呼对方为智弟和明哥了。

    这样一来,大丫就去织布,二丫到后院看鸡场去了。

    顾青云跟着大丫进房,低声问道:“大姐,娘有没有说给你定的是哪户人家?”

    大丫脸一红,低声道:“娘还没和我说过,栓子,你管这个作甚?”

    “你是我大姐,从小到大对我这么好,我当然关心你的终身大事了,女怕嫁错郎,选择相公一定要慎重。我希望你嫁给的人家婆婆不要太难缠,像我奶这样的也行。”顾青云说的是真心话,如果是二丫,他可能只是随便问问,但是大姐的话,他会很慎重。

    而且他觉得像他奶奶这样也不错,对媳妇不会很刻薄,虽然重男轻女,可这种思想在这个年代实在是太正常了。之前二婶几年都没能生育男孩,她也最多嘴巴上偶尔刻薄一下,其他时候还是能勉强维持公正的。而且奶奶虽然喜欢听别人的八卦,但自家的事很少往外说,都是捂得严严实实的。

    他觉得,奶奶其实也是一个很有生存智慧的老人。

    当然,那是没对上他,他现在可是爷奶心目中的宝贝疙瘩。

    “反正到时我会去瞧瞧未来的姐夫是什么样子的,起码能让你提前知道。”顾青云在大丫的恼羞成怒中欢快地走出了房门。

    两天后,顾青云、顾青明一起跟着顾伯山和顾大河走到镇上,顾大河身上背着竹筐,里面放有两份腊肉,足有几斤重,除此之外就是两小坛的咸鸡蛋,这是拜师的束脩。

    顾青云头戴纶巾,身上穿着一件青色的长衫,扎着黑色的腰带,背上背着一只两层的书箱,穿着一双旧布鞋,不紧不慢地走在泥土路上。

    顾青明和他同样的书生装扮,只是他的书箱不是两层的,是三层的。这两只书箱都是顾季山和顾大河按照他们的体型亲自打造的,因为家境的缘故,都是用普通的竹木做的,但该有的一样不少,其内部空间分配合理,纵横排列疏密有致。他们都是把笔、墨、纸、砚等书写用具和书籍分别放在不同空间里,除此之外还可以放一些日用品。

    像顾青云就放了装有白开水的葫芦。

    大家一边走着,一边聊天打发时间。

    “大河,何秀才岁数只比我年轻几岁,当时我是和他一起科考的,只是人家最后考上秀才了。我们有一定的交情,但这不是因为我们关系好才推荐他的,论学问,李秀才的确是出类拔萃,可是他现在还很年轻,才二十七八岁,还有进取之心,可能心思还放在科考上,应该还想着更进一步去考乡试的,这样一来,他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就会相应地减少。而且他才开设私塾不到两年,可能还不太会教学生。”顾伯山见行程单调,就向顾大河解释道。

    “我明白的,大伯。”顾大河虽然身上背有东西,却是四人中神情最轻松的,他频频看向顾青云,见他脸上没有什么费劲的表情,这才放下心来。

    “明白就好,何秀才为人重规矩,学问扎实,他前朝就是秀才了,新朝建立后才又重新考取,而且他还是本地人,家境殷实,不会贪图学生的东西。”顾伯山还是觉得说清楚更好一点,既然弟弟一家对他这么信任,他可不能辜负了,选择哪个夫子也是再三考虑过的。

    夫子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天然比较亲密,对孩子们以后的道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李秀才家境不怎么好,现在出来开设私塾估计也是为了挣钱。”顾伯山看了看四周,虽然现在没什么人经过,他的脸还是红了,背后说人是非总归是不好的,所以他特意压低声音,还让顾青云和顾青明离他们远点。

    顾大河感激地看着他,道:“大伯,我们一家都知道的,你都是为了栓子好。”他是真心感激的。

    顾伯山闻言捋着胡子一笑。

    大人们在说话,顾青云和顾青明也在说着小话,两人看着路边刚刚钻出路面的嫩草,生机勃勃的,呼吸中都带着一股青草的清香,心情都很是愉快。

    “云弟,你可觉得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顾青云的额头上也开始冒汗了,一旁的顾青明注意到他的状态,赶紧问道,“要不然我帮你提书箱吧?”书箱不止能背着,它还有两个把手,可以放在手中提着。

    “不用了,大哥,我自己来就行,以后我们每天都要在这条路上走一个来回,不可能每次都让你帮我背的。”顾青云摇摇头,掏出手帕擦擦汗。说实话,要走一个小时的路程,身上还背着东西,即使他经常锻炼,对于他的小身板而言,也有点吃力了。

    自从要到镇上读书后,顾青云突然发现顾青明不再叫他的小名了,让他本来想说的话都没有机会说出口。

    看来自家堂哥真是一个心思玲珑的人啊。

    半个时辰后,他们到达了桃花镇,本地因多种有桃树,所以很多村落都以“桃”字命名。

    桃花镇平时的常住人口大概有三千多人,街道规划得比较好,大致分为商业区、住宅区、每逢五和十赶集的集市,街道当初就留的很宽,可以让三架牛车同时经过,其中住宅区还分为条件较好的,和条件较差的平民区。

    何秀才家在条件较好的住宅区里,左右都是一座座宅院,占地面积不小。

    他们没有从正门进入,而是从侧门进。

    “这房子有三进,第一进用来做私塾,第二进是何秀才住的地方,第三进住的是后院女眷,你们到时不要乱跑,省得冲撞了。”进门之前,顾伯山就把何秀才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下,还说了一些该避讳的地方,看得出来他来的不是一次两次了。

    给门房通报后,很快,他们见到了主人。

    何秀才还不到五十岁,身材中等,两鬓斑白,脸庞清瘦,额头的抬头纹很是明显,但眼睛炯炯有神,和顾伯山一样下巴留着仔细修剪过的胡须,他穿着一套灰白色的衣袍,踩着木屐,宽衣广袖的样子很是文雅。

    顾伯山正在和他交谈,两人寒暄了一会后才进入正题。

    “这就是顾兄教出来的弟子?”何秀才严肃地盯着顾青明和顾青云。

    “是的,这就是我那不成器的孙子顾青明,这是我侄孙顾青云,这是他爹顾大河。”顾伯山一一介绍,随后示意顾大河带着两个孩子出去。

    出去后,有一个老仆模样的人引他们在偏厅坐下,给他们上茶后就退下了。

    三人把背上的东西都解下来后才坐好。

    顾青云没敢仔细打量四周,只匆匆抬眼扫了一眼,只见这偏厅不大,共有三套上漆的枣红色桌椅,中间一套,左右各一套,摆放得整整齐齐,其中桌子上的青瓷花瓶还插着几枝含苞欲放的桃花,让本来严肃的偏厅有了一丝春天的气息。

    看到桃花,顾青明似乎松了一口气,他张了张嘴,看看四周,把头凑过来压低声音道:“云弟,夫子看起来正颜厉色的,难怪大家都说他不好说话呢。”

    “噤声,我们现在不说这个。”顾青云摇摇手指,正襟危坐。

    顾大河也是老老实实地坐着,他看着顾青云的样子,颇为欣慰,心里又是紧张,也不知道何秀才能不能收下自己的儿子?

    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朗朗读书声,似乎私塾就设在隔壁一样。

    没多久,一声轻咳传来,大家停止了眼神交流,看向门口。

    只见门口站着一对身穿桃红色和淡青色衣裳的金童玉女,两人大约七八岁,头发被扎成两个小发髻,相貌有七分相似,一看就知道两人有血缘关系。

    男童见大家都看着自己,又轻咳一声,提着衣裳的下摆牵着女童的手迈过门槛,一边走一边自我介绍:“爷爷让我来待客。”

    顾青云见男童严肃正经的样子,忍住想笑的**,忙站了起来。

    大家站起来相互行礼后就分主宾坐下,互通姓名。

    男童姓何名智,是何秀才的孙子,女童名字没有说,只说叫何小娘子,看得出来,何小娘子比较活泼,一双眼睛骨碌碌地乱转,坐在凳子上还不安分,眼睛好奇地看着众人,却一直没再开口说话。

    顾青云发现,这时代,乡下女孩一般都不会有正经名字的,像他们家,都是大丫二丫地叫,一个村里就有很多小女孩都叫这个名字,所以一般以姓氏区分,没想到在秀才家里也是这样,都是只有姓没有名。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家有字,但不会轻易地告诉外人。

    何智年纪虽小,但和他们说起话来还是一本正经的,而且貌似还和他们聊得不错,起码没有冷场,言行举止明显被人特意教导过的。

    顾青云就见他问自己父亲现在收成怎么样,家里种了些什么……

    顾大河不因他是小孩而敷衍,都一一认真答了。

    问完后,何智就开始问顾青云和顾青明,都是问读书读到什么书了,还有他自己现在读什么书。

    一听他已经读完四书,现在开始读五经了,顾青明心生佩服,对着他一番夸赞,又道:“我最佩服你们这些会读书的人了,都不知道你们的脑袋是怎么长的,我年纪虽大,却不及你。”

    何智大概是被人夸惯了,只谦虚地摇摇头,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还有人比我还厉害呢。”

    顾青云在旁边听了,很是佩服顾青明的交际能力,这才一会呢,两人就称呼对方为智弟和明哥了。

    “去不去?”何谦竹看着他们。

    这可是他们四人第一次一起出行。

    赵文轩和赵玉堂都同意了,顾青云犹豫了一会也点头答应了。毕竟他总不能一辈子不和这些寺庙接触吧?

    而且对方有没有那个修为都不一定呢,如果真是啥的高僧的话,做什么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地方?他还是不用自己吓自己了。

    想通之后,顾青云对桃山寺一行有了期待。

    这天下午回家后,顾青云正在书房里看书,就见大丫拿了一束盛开的野花站在门外。

    顾青云很是奇怪,一般他在看书的时候家人都很少进来的,不过他没表现出来,把书放下,笑道:“大姐,是来给我换花吗?”

    大丫犹豫了一下,应了一声,提着裙子进屋,慢吞吞地把书桌上的竹筒拿起来,再把里面那束有些蔫的野花放到一边,这才把手中这束五颜六色的野花插到竹筒里。

    顾青云的书房很小,只有十几平方,挨着墙壁放有一个五层的书柜,怕屋子潮湿,底下垫着一张矮小的旧桌子,此时书柜上就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十几本书,翻开一看,都是手写版的。

    除了引人注目的书柜外,还有一张长桌和一张椅子正对着窗户,书桌上摆放有笔架、笔洗、笔筒、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还放有几颗他从河里捡回来的鹅卵石,用来镇纸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竹筒里的那束野花了,鲜艳夺目,隐隐散发着花香,让人闻了心情愉悦。

    这是顾青云的习惯,书桌上除了这束野花外,窗口和角落还放有几盆兰花,这是他从山上挖下来的,不知道品种,但应该不是什么名贵的兰花,他就放心养了,现在都两年时间了,还活得好好的,姿态万千,赏心悦目。

    顾青云读书之余除了照顾鸡群外,就是照顾自己的盆栽了。

    毕竟,四书五经读久了总会厌倦,特别是他这种有前世记忆的人,本身四书五经对于自己已经是老古董了,可现在自己要捏着鼻子从故纸堆里把它们捡出来,还要读它个十几年。想一想就觉得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