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曾见湖是个天才音乐家,说天才倒不是说有很高的造诣,但他确实有很高的天赋。曾见湖是南京师范学校的学生,本来是学地理的,但是到了天茱山之后,地理知识暂时派不上用场,需要人拉胡琴,曾见湖多少会拉点二胡,就成了抗敌剧社里唯一的乐师,还收了小侉子侯究芬当徒弟,教侯究芬吹笛子。前几天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把没有弦的小提琴,曾见湖七鼓八捣,把胡琴上的丝弦安了上去,起先像拉二胡一样放在腿上拉,居然也能拉出曲子。后来被彭伊枫看见了,彭伊枫大笑,说我们天茱山抗日根据地真神奇,把小提琴当二胡拉还拉得这么好听。彭伊枫告诉曾见湖,这东西好像是应该架在脖颈上拉的。曾见湖试了几次,就试出姿势了。

    彭伊枫下命令学文化,曾见湖也被分配了任务,而且是大任务,给连以上干部上大课。别的同志倒还好说,可有独立营的副营长李广正和二连连长冯存满在,曾见湖的日子就难过了。冯存满作战厉害,红军时期就是挥大刀片子的好手,而且是个老资格,比支队参谋长许成哲和独立营副营长李广正当连长的时间还早。但跟霍英山一个毛病,就是学文化脑子不开窍,前学后忘,一上课就打瞌睡,一堂课曾见湖要不厌其烦地把他推醒。醒来之后冯存满还不高兴,说我正做梦打鬼子,眼看就要缴获一挺机关枪了,你硬是把我推醒。学文化我没意见,可你也得让我把机关枪弄到手再说啊!

    冯存满每次上课都有一个故事,每次都弄得哄堂大笑。曾见湖感到像这样捣乱,这个文化就没法教了,就向彭伊枫告状。彭伊枫把冯存满叫了去,二话不说就是一顿臭训,说冯存满你骄傲什么,倚仗你当过红军排长是不是?我彭伊枫还当过红军团政委呢!再捣乱,把你枪下了,到抗敌剧社当伙夫去。

    冯存满这才紧张起来,上课不敢打瞌睡了,把眼睛瞪得鸡蛋大,但是学业仍然一塌糊涂。

    李广正不像冯存满那样瞎捣乱,学习的积极性倒是很高涨,但积极性高得过了头。譬如教到了“抗战”两个字,一教就会,会了就提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要打到中国来?曾见湖就回答说这是侵略,是掠夺中国的财产。但李广正并不满足,李广正问,日本也有田地,也能种粮食,为什么要跑这么远动枪动炮还死人?他都来打仗了,田地不就荒了吗?曾见湖就回答光靠种粮食种不出名堂,还是抢人家的来得快来得多。李广正觉得曾见湖讲的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是根本的道理。所以对曾见湖的教学方法就不太满意,而且在他的情绪鼓动下,大伙都提问题,弄得曾见湖捉襟见肘。后来曾见湖想了个办法,选了鲁迅先生的《秋夜》作教材。曾见湖心想这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名人名作,我照本宣科就行了,既学会了认字,又学习了名著。

    但曾见湖没想到,教名著也教出了毛病。曾见湖摇头晃脑地先把课文念了一遍——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李广正就叫唤起来,说曾教员你等等,你刚才念的是什么?曾见湖只好重新念: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李广正连忙叫停,瞪着眼睛问曾见湖:两株枣树,你就写两株枣树不就明白了吗?为什么要写成“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

    曾见湖哭笑不得,想了半天才说,这是作者描写的手法,先看见一株,再看见一株。

    李广正仍然一脸茫然说,恐怕不是这样的吧?他明明写着在他家的后园,怎么会是刚刚看见一株,然后再看见一株呢?你这样解释不通。大家说通不通?

    大家都说,好像是不通。

    曾见湖的头上立马就出了冷汗,支支吾吾地说,这样写是为了强调的意思,强调是两棵枣树而不是一棵。

    李广正说,你这样解释还是不通,他要是强调两棵,直接写成两棵就行了,用不着这么拐弯抹角。

    曾见湖揩着冷汗说,就算我解释不通吧,咱们还是先认字好吗?我再接着念,你们先听一遍。

    岂料刚念了几句,别人没说啥,李广正又叫停,问道,小红花会做梦吗?小红花要是会做梦,那还能拿枪跟我一起打日本呢。

    曾见湖说,李副营长你别老是打岔。

    李广正较真了,我怎么打岔了?你教书,总得把书上的道理讲通吧?你讲不通道理,让我跟你瞎学,用你们读书人的话说,叫误误……误什么来着?

    曾见湖说,误人子弟。

    李广正说对了,可不是误人子弟?那是要耽误抗日的。

    曾见湖苦笑说,这是文学名著,作家这样写,自然有他的道理,有些道道我也不是很明白。咱们就将就着先认字吧。

    李广正不吭气了,但是脸上仍然是一副困惑的表情,困惑里面又有一丝得意。

    遇上这样钻牛角尖的学生,实在痛苦。一堂课下来,曾见湖已是汗流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