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章:谁是论文一作

    聪儿的导师jan从外地讲学回来,将组会定在了自己的家里。

    自助式西餐也简单,桌子上放着汉堡,沙拉,烤土豆粒,还有餐后甜品,参与的有jan的几位博士还有一位叫steven的硕士。

    “这是tricy,我们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同学,还是40多年前的老邻居。时间真快!这些美食都是她亲自做的。土豆还是她从温哥华带来的,她在她的后花园种的。”jan给大家介绍了西餐的制作者,一位和他年龄相近的女士。

    大家纷纷表达了感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这儿,我是jan的老婆tricy,请享用吧。”tri相视一笑。

    没有人留意jan介绍tricy时并没有说是自己的老婆,温哥华的后花园也说的是tricy的,而非“我们的”。

    大家一边吃一边赞美着自己种的土豆果然和超市买的不一样,特别美味。

    jan问了聪儿从中国哪个城市来以后,打开了话匣子,“中国学生都很聪明,我以前就有一个中国来的硕士研究生。但他不太老实,申请读硕时说自己的理想是做个老师,然而毕了业却去做了生意。”

    聪儿说“我想,应该是有些误会。做老师在中国是比较理想的职业,但现在高校教职要求至少是博士学位。中学教师竞争也很激烈。我推断他应该是做不了理想工作退而求其次。并非是人不老实。”

    jan微微点头,说了句“或许”。

    吃完饭,tricy将餐具收起来。聪儿想帮手,jan阻止了。“没事儿,让tricy一个人收拾就行。我们开组会。”

    jan是计划性很强的一位教授,在组会上,jan让聪儿和steven两人一个课题小组。

    “steven有语言优势,l有学术优势,你们两个互补。”jan说。

    聪儿属于对学术热爱的那个群体,正所谓乐此不疲。

    聪儿的专业课成绩以及文献的阅读综述笔记量,jan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们虽然见面不多,但jan要求每个学生每两周交一篇工作报告,邮件发送,字数不限。

    steven是二代移民,加拿大出生长大,y裔。

    steven有着一头微卷的浓密的短发,长长的向上翘起的睫毛下一双大而清澈的眼睛,年龄比聪儿大一岁,但看起来更像是个少年。帅气热情开朗幽默活泼阳光,这些词仿佛都是为steven量身打造的。

    steven经常不在实验室,没有聪儿努力,但这孩子不笨,所以专业课成绩马马虎虎,jan布置的任务也能及时完成。

    steven和聪儿两人的相处一直比较融洽。聪儿穿衣打扮有品位儿然而不追所谓的名牌潮牌。steven对聪儿说“中国留学生个个是行走的潮牌模特,除了l。”

    聪儿则调侃他说“幸存者偏差。你认识的中国留学生太少了。”

    当晚,聪儿在微信上和念良谈起自己的导师说一个中国留学生的事情,念良告诉聪儿“听说jan是对中国有些成见的一个教授,你讲话做事还是谨慎些,不要招致什么误会。”

    “我心怀坦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能有什么误会。”

    “不过你要知道,误会努力可以消除,成见往往根深蒂固。”念良的语气和老爸有些像。“看世界,是需要睁眼的,”念良继续打字“不少本地人眼里的中国人,是他们的媒体宣传的中国人,而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这个小镇以前比较闭塞,k校最近几年开始扩招,国际生才慢慢开始多了。

    然而接下来,聪儿和steven之间,发生了一件令聪儿难以接受的事。

    专业课修完的聪儿,有了更多时间做科研。数月的心血,她终于出了一篇成果报告文章,发给了jan,jan又转发给了steven要他先帮着聪儿改一下语法句式等。

    于是,steven和聪儿约时间一起把文章通了一遍,steven帮着改了比较中式的四、五个句子表达。接着jan又给了些修改意见,聪儿修改后,发给jan又把了一次关,然后由jan发给了行业某期刊投稿。两个月后,聪儿收到行业期刊的初审通过以及要求进一步细节修改的通知。她赫然发现文章的第一作者是steven,自己成了第二作者。

    聪儿发邮件问steven发生了什么,并把邮件抄送给了jan。

    steven很快回复,表示自己也很惊讶,和聪儿一起改过语法后,他自己就没再碰过文章了。聪儿把steven的回复也转发给了jan,jan一直没回复。

    第二天聪儿去jan办公室,透过玻璃中缝儿,发现他并没有在办公室。此时走廊里有一位老师经过,问聪儿。

    “找jan吗?他去外校讲学去了。”

    “谢谢了,那请问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了?”

    “抱歉我不知道,你发邮件问问他吧。”

    “好的,谢谢你。”

    半年的呕心沥血成了二作,聪儿告诉了念良。

    念良“这应该是jan的作为,你先改着论文,耐心等jan的回复。”

    聪儿哪有心再改论文,这天下午早早回去休息了。

    念良发微信问“聪儿,没看到你,你是已经回去了吗?”

    聪儿没回复。

    念良打聪儿电话,聪儿也没接。

    念良不放心聪儿,他又跑到聪儿房东家按门铃。

    出来开门的是室友aanda,aanda用中文告诉念良“l在睡觉。你进来在厅里等她吧。“

    租客住的这层有单独出入门。

    念良犹豫着。

    “进来进来吧,你怎么扭扭捏捏的。”aanda伸手欲去拉他,念良本能往后退了一步。

    “别介意,我是女汉子。”aanda笑了。

    念良进了门,聪儿已经听到门铃声起来了。

    聪儿看起来神情并没有异样,念良心稍安。

    aanda问从房间走出来的聪儿“这就是你说的对你穷追不舍而你犹犹豫豫不怎么看得上的小哥哥?明明又高又帅啊?”

    聪儿有些懵懂“啊?我什么时候给你说的?”

    又追问一句“你,会讲中文?还讲这么好?”

    aanda一扬眉毛“我是中国人,当然会讲中文。你有一次喝多了酒说的,你大概自己都忘了。”aanda说完这句话就进了房间。

    聪儿很奇怪今天aanda的反常,迅速瞟了一眼念良。

    念良躲开了聪儿的眼神。

    他本来想约聪儿出去聊聊论文的事,aanda一番话他又迟疑了。

    “谢谢你来看我,抱歉我手机静音,没接到你电话,也没及时回复你微信。”

    “没事儿,我来只是想告诉你,别让论文的事儿影响了你的科研热情。还是要去实验室,继续你的研究课题。”

    “嗯,我会的。”

    又聊了两句最近的天气,念良就道别了。

    聪儿确实喜欢喝些小酒,喝多是没有的事儿。

    只当aanda开了不该开的玩笑,聪儿可以不介意aanda开玩笑但顾及念良的感受。

    念良走后,聪儿打开微信留言。

    “aanda玩笑开大了,请相信我是懂得尊重的人。”

    念良自然知道聪儿的所指。秒回了一句“我懂的,没事儿。”

    听到念良关门离开的时间,aanda又出来了“看样子你俩还不是男女朋友关系,我可告诉你,我看上你的小哥哥了!”,顿了顿,她接着说“我要和你公平竞争,你就应战吧。”

    aanda大大咧咧蛮不在乎地对聪儿做了个俏皮的鬼脸,没等聪儿反击,自己扭身又进了房间。

    熟悉的室友说起自己熟悉的语言,陌生和疏离感倍增。

    当然疏离感不是因为语言种类而是来自语言传递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