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76章 五台山

    一份电视收视报告,有喜有悲。

    林秀峰朝两边慢慢环顾起来,“两套剧,一部投资甚大,但收效甚微,一部小成本片集,却大放光彩。”

    他停了一停,摊摊手问“不知各位董事,对这种令人发笑的结果,是作何感想。”

    卢东杰面无表情地听着,手中转动的笔没有停顿下来,好像眼前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是当事人,自然是不便发言。

    林秀峰捧高「保护证人组」,踩低「红楼梦」,当然也不是全在打自己的脸。

    因为当初这部大制作是何佐芝时代定下来的,他们林氏兄弟也不过是延续前朝的工作。

    求助下,可以像偷菜一样的偷书票了,快来偷好友的书票投给我的书吧。

    何鸿毅轻轻皱了皱眉头,“古装剧一直是佳视的优势,只是拿来打对台,有点可惜了。”

    从辈分来讲,他是何佐芝的侄子,自然要站出来替叔叔讲几句公道说话。

    周文怀表面不动声色,其实内心对这部「红楼梦」,其实并不以为然。

    如果没有卢东杰参与制作这部剧的歌曲和配乐,收视观众能够突破二十万,都应该偷笑了。

    他之前作为局外人,觉得佳艺电视当局的实在太过保守,做事总是小家子气的。

    难得有一番大动作,却是把「红楼梦」这个老古董翻出来,旧瓶装新酒。

    最让人感到好笑的是,请了好几个红学专家来当编剧,叫他都不知道怎么去评价了。

    可惜,红学专家都是文人,在报章杂志上写写意见还可以,如果编剧还是得找编剧能手。

    因为普通观众都是些俗人,他们并不懂什么红学,他们要看的是故事,是冲突的剧情。

    不是每一样都要有根有据的考据,也不是照搬全书,不理会别人了解与否的名句、俗句。

    总之,一字不落地照抄。

    最终结果如何,一部不伦不类、不汤不水的「红楼梦」,怎么提起观众的收看。

    但是幸好,佳视终结了何佐芝的时代,迎来林氏兄弟,以及卢东杰三个年轻人的时代。

    相比是大家族、大公司出身的林氏兄弟,周文怀其实是看好和欣赏的是卢东杰。

    这个年轻人给人的感觉实在深不可测,总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屡屡有让人惊喜的表现。

    他倒是期待这个年轻人能够来电影界来闯荡,顺势把这趟水搅动得更加浑浊。

    何子焯笑着说”“我觉得从两部剧取得收视效果来看,至少我们的路子是摸索对了。”

    大家都转过头来朝会议桌子一角,看下这位恒生的大公子,会有什么高见。

    林秀荣双手叠在一起,嘴角微笑。

    林氏兄弟和何子焯都是有着恒生背景,说是砂煲兄弟也不为过,在董事局内自然要互为援手。

    何子焯继续说下去,“观众的口味是喜新厌旧的,卢生的那部剧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

    他末尾还郑重地提醒道“如果我们不改变现有的固定模式,推陈出新,路只会越走越窄。”

    大家暗暗点头,不否认他的说法。

    林秀荣接过话题,“我们不能局限在某一个地方,抱残守缺,必须要走出以前的老路,迈向多元化发展。”

    何鸿毅动了动嘴角,没有说出来。

    你们一唱一和地抨击前朝,不过是想推翻以前的决策,为了你们接下来的夺权做铺垫而已。

    但是在座好几位董事都是当时决策的参与者,那么都是否要为此承担责任呢。

    只不过大家看林氏兄弟如此胸有成竹的自信,也不跟他们一般计较,且看他接下来要说什么。

    林秀荣扶了扶眼镜,朝下面看去,“各位董事手中的一份报告,有去年三家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大约是一亿四千八百万,较上一年上升了百分五十。”

    他停一下,继续补充说“去年全港商业广告费支出总值约三亿元,其中用于电视广告的约占一半左右。”

    林秀峰也附和了一句“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到出,电视广告收入会逐年在增加,有着非常好的前景。”

    在座的董事都不为所动,这先抑后扬的手段,都等着他们接下来说的那个但是呢。

    林秀荣整了整表情,提高了几分语气,“但是拿到一张经营电视台的执照,并不就是等于拿到了一张印制钞票的执照,这种观念必须要改变。”

    果然,下一把火又烧起来了。

    胡仙似不经意地朝对面看了一眼,发现岑维休也是隐约露出了微微无奈的笑容。

    两人对这个问题是是身同感受,就像是被股市被套牢的股民,进退失据。

    本港的电视事业,首先是出现于一九五八年,是年开始,丽的以有线电视姿态出现。

    直到一九六七年,竞投本港的第一张无线电视牌照的tvb,正式开始播映无线电视。

    根据他与政府签订的合约,他的独家「专利经营权」为期五年,直至一九七二年止。

    在这一段时间,无线电视凭着播映「免费娱乐节目」的优势,大占上风。

    丽的有线电视及收费电视的地位被远远抛离在身后,形成了在电视事业上的独霸局面。

    这段期间,专利经营电视台的牌照,的确是等于印制钞票的牌照,所有商业广告「唯我独尊」。

    无线电视一方面没有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所有电视商业广告一首揽起,赚个盘满钵满,不亦乐乎。

    一九七二年以后,无线电视五年专利合约期满,香港政府继续批出三份经营电视的执照。

    大家都认为电视台,本身就是一台会印钱的机器,从而被香港各大财团公司争相联合竞投。

    其中的中文和英文两张电视牌照,被英国丽的呼声取得,终于从有线电视走向无线广播。

    那就是丽的电视中文台与英文台。

    剩下一张中文电视牌照,被商业电台、星岛报业、华侨日报、工商日报、怡和洋行、会德丰六家机构联合竞投取得。

    这三张电视牌照,都获准以无线广播经营电视,合约在一九七二年开始生效。

    虽然三家都是无线电视台,但观众仍然是习惯把香港电视广播公司(tvb),称作无线电视。

    自此之后,「五台山」闻名遐迩。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