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91.第591章 天子守国门

    皇帝何尝不知道这些军队都是朱允常的亲兵,心腹。 将他们放在身边无异于引狼入室,虽然之前的御驾亲征大胜,但是也大大消耗了朝廷的兵员与钱粮。</p>

    朝廷的军队需要得到迅速的补充,否则辽东一地将无兵可守,山海关之外虽然名义是大明的属地,但是却不是明军实际的掌控范围,辽东一地战略位置十分的重要。</p>

    当今皇在继位之初便提出了“天子守国门”的想法。</p>

    御敌自然是要在国门之外。</p>

    但是这次的北伐对朝廷来说也是不小的消耗,胜利并不是那么好得来的,是用千千万万的生命和将士的鲜血换来的。</p>

    这次明军的伤亡并不像奏折里,昭告天下的那般轻巧,军队伤亡了三分之一,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很大。</p>

    剩下的兵员其一部分要加官进爵,还有一些要凭军功解甲归田,安享清福,但是这样一来,兵员会大幅度的减少。</p>

    新征集而来的士兵一时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辽东是个苦寒之地,而且那里异族部落盘踞,女真人,蒙古人,还有最大的心腹大患高丽人。</p>

    如果不能形成较大的威慑力的话,这些异族如果趁着明王朝内部空虚群起而攻的话,那么将彻底丧失辽东这一战略要地,而丧失这一战略军事要地的后果,便是失去一个极有利的缓冲地带,而大明王朝的核心,京城!将彻底暴露在这些异族的铁骑下。</p>

    如果让他们饮马山海关的话,明王朝便只能据长城而守,那样长城之外万里的土地都将彻底暴露在敌军的铁骑之下,毕竟汉人的骑军能力不这些从马背长大的胡人。</p>

    到时候这些异族们要是联合起来的话,在长城之下漫长的城墙之下巡逻,只要趁我方不注意之时,任意抓其一点便可摧毁长城防线,侵入我大明的国土。掳掠我们的钱粮,人民。</p>

    而到时候明王朝只能再走宋朝的老路。我们还能不能再将这些胡虏重新赶回长城之外?</p>

    恐怕谁也不知道,毕竟岳飞,狄青,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名将不多。</p>

    如果这时国内再有趁乱起事的乱臣贼子,那么汉家天下将重新陷入内忧外患之,胡人饮马南下一统原这种事很有可能会再度演。</p>

    朱棣是个马皇帝,他当然对这些事情有远见,他自认没有唐太宗,唇舌之间逼退突厥数十万人的本事。</p>

    也没有他父亲明太祖的雄才伟略,匡扶汉家天下的能力。</p>

    他能做的是将自己预想到的一切事情全部都做好预防。</p>

    皇帝拿起了桌子的笔,提笔在金帛之写了二十二个字。“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p>

    曹公公一直没有离开,皇帝吩咐道:“爱卿,将朕的这封谕旨用锦盒装好,放在朕的龙椅之后。”</p>

    曹公公接过皇帝的谕旨之后,便慢慢的退了出去。</p>

    皇帝继续批阅奏折,虽然他也不想减轻朱允常的压力,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起山海关外的女真人,蒙古人,朱允常还是自己人,而且皇帝也相信朱允常不会造反。</p>

    另外一旁后宫之,云妃的寝宫很静,因为这里除了日常送饭的宫女和守夜的宫女太监之外便只有她和红素两个人。</p>

    因为她不是一个喜欢被打扰的人,她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p>

    更重要的便是她有的时候需要练功,她不想被人看到她会武功的秘密。</p>

    虽然她相信东厂的两位厂公和锦衣卫几大镇府司的指挥使,还有将军府的诸位将军们都知道这个心照不宣的秘密,但是她还是不想被他们之外的人发觉。</p>

    红素在殿外,说道:“夫人奴婢回来了。”</p>

    云妃轻吐一口气,收功说道:“进来吧。”</p>

    云妃的寝宫与其他妃嫔的地方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相对于她们的艳丽装潢,她这里倒是素净很多。</p>

    云妃没有起身,依然是盘膝而坐,这一身宫裙散在宽大的宫床之,此时的她犹如一朵盛开白莲花。临水月的舞姿也不过如此。</p>

    云妃闭着问道:“如何?朱允常今日见了什么人?”</p>

    红素禀明道:“回禀夫人,今日前往朱允常那里的人不是很多,只有宁王和吴王俩个人。宁王这只老狐狸装聋作哑,还是和朱允常谈婚事,而吴王倒是劝谏朱允常不要答应皇帝的要求,不要削减自己的兵力交出潼关天险。”</p>

    云妃什么也没有说,依然是闭目而坐。</p>

    红素问道:“夫人,这件事您看?”</p>

    云妃没有睁开眼,她说道:“朱允常一定会答应皇帝的要求,这一次看去是朱允常吃了大亏,但是实际是皇帝的一步险棋。”</p>

    红素说道:“娘娘您是说,你怕皇帝会引狼入室,将朱允常的刀架在自己的脖子?”</p>

    云妃睁开了眼睛说道:“不错,这一次朝廷北伐,看似大获全胜,实则钱粮辎重所耗甚多,而且我喂皇帝莲子羹的时候看到了奏折,奏折的实际伤亡和昭告天下,史官编修入策的跟本不一样。大明军队伤亡十之三四,而且这次大胜,朝廷必然犒赏三军,如此一来的话,会有更多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兵离开。”</p>

    “如果不想办法补这一部分的空缺的话,那么北方必乱。皇帝无奈才会出此下策。最不想朱允常裁剪兵员的人是皇帝。”</p>

    红素想不明白,问道:“夫人,藩王实力雄厚,兵员充足。这不是正是威胁朝廷的利爪吗?为什么皇帝不想朱允常裁剪军队?”</p>

    云妃笑了笑说道:“西北虽然地大,但是物产稀少,民众稀少。除了发生战乱朝廷会播发银两外,而藩王日常用来养兵的银子都是用各自封地收缴而来的税银。而西北的民力不足以赡养这么多的军队,而朱允常又不能裁剪,只能勉强供给军队,这样他没有多余的银子用来维系一场战争。”</p>

    “而朝廷的军队纪律严明,不能像胡人那般烧杀掠夺,如果是那样的话,朱允常算是造反也会失去天下的民心。而众多武林人士也不会容下一个屠夫。”</p>

    “所以这种喂又喂不饱,饿又饿不死的策略才让朱允常安分了这么久。”</p>

    /html/book/38/38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