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七十二章 不宣而战

    李鸿章出了宫门后,便迈着快步追了上来,两人并肩而行。贝勒爷,为何愁眉苦脸呐?

    载洸苦笑了一声,中堂大人这不是明知故问嘛。

    贝勒之心,经天纬地,浩瀚缥缈,岂是平常人能参透一二。

    中堂大人谬赞了,即便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再怎么清醒的头脑,放到这殿堂里,还不是一文不值?

    李鸿章淡然一笑,语重心长地说道:在人生的战场上,清醒的头脑,犹如一把没有刀柄的利刃,虽然能制敌取胜,但是,也会让手握利刃的人流血。握得越紧,伤口就越深。

    贝勒爷,在这烟雾缭绕的世道中,要想摸索出一条道路来,就得有愈挫愈勇的觉悟。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旷世之才,亦唯有坚韧不拔之志。唯有坚韧不拔,方能成就千秋伟业。只要百折不挠,总有一天,贝勒也能为天下人指明一条正道出来。

    然今形势所迫,该松手时,还得松手,以免被手中的利刃反噬。否则,还没等到一展宏图的时候,自己的血就得先流干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越到关键的时刻,就越要沉得住气。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方能迎来曙光。

    载洸沉重地叹了口气,跟他们说了那么多,有用吗?不到大难临头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本贝勒倒要看看,到时候,他们要如何自处!

    即便是大难临头了,他们也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事态若是失控,大部分人也只会推脱责任。以贝勒的胸襟,不应该跟那些迂腐浅显的人计较,而应当立足于大局。

    大局?我现在连话都说不上,谈什么大局?

    一时失意,不代表一辈子都失意。总有一天,贝勒一定能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胆识和谋略,待到十万火急时,也唯有贝勒一人,能力挽狂澜。到时候,贝勒就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了。

    到时候?还要等多久?等到日本人打到山海关,打进北京城来吗?到那时候,即便是朝野上下都幡然醒悟,又有什么用呢?

    日本人想要打进中国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死,也得掉一层皮,贝勒只要放好心态,静待时机,会有希望的。

    载洸停下了脚步,仰天长叹说:只怕,到时候,兵败如山倒,士气丧失,人心惶惶,再想重整旗鼓,已经无望了。

    可怜我远涉重洋的将士们,怕是还未登上朝鲜,就已经命丧海疆了。

    如果是雇佣英国船只,插的是英国国旗的话,老臣料想,那日本人也不会轻举妄动。

    中堂大人要真这么想,就太小看日本人的野心了。据我所知,日本的伊藤博文内阁和国会正处于对立状态,在野党六派攻击政府,日本内阁此刻正面临议会的不信任案弹劾。

    这时候,他们急需一场战争来挽救他们的政治危机,而对清作战,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此刻,日本政府寻找战争的契机不是一般的狂热。

    日本民众也被军国主义洗脑,都在疯狂地求战,现在的日本,就是一只失去了理智的战争野兽,但凡有机会,都会迫不及待地扑上来咬一口。

    说完,载洸便自顾自地走了,留下李鸿章一人站在原地,转过身来,一脸茫然地望着远处紫禁城那一抹高耸入云的围墙。

    七天之后,光绪在养心殿上,将兵部的急奏扔到了地上,一众军机大臣跪下下面,个个神情紧张。

    光绪怒喊道:日本小儿!无耻至极!竟然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击沉我大清的运兵船!广乙号纵火**,济远号仓皇逃窜,英国高升号被日本击沉,船上的一千将士,竟然就这样命丧大海。这是大清的耻辱!

    翁同龢:皇上,先前李中堂曾许诺过,雇用英国船运兵,插英国的旗帜,日本必不敢侵犯,可如今,英国的高升号竟然被日本击沉了,李中堂应当为此次事故承当应有的罪责。

    奕劻:皇上应当赏罚分明,以振军威,此次事故,李中堂难辞其咎。

    光绪:李鸿章,你该当何罪!

    李鸿章:回皇上话,老臣先前说了,用英国船只运兵,只能达到让日本‘有所忌惮’的效果,并不代表日本绝不衅开自彼。

    何况,那日道出此计,只是在众大臣定下了‘避免争端’、‘后发制人’的战略基础上,所提出来的最可行的方案,实属无奈之举。战场瞬息万变,岂能万事具料,即便是兵圣再世,也有失误。

    翁同龢:李中堂要是力不从心,德不配位,就该让位于贤。

    李鸿章笑了笑说:翁师傅倒是深谙兵法,如今与日开战,已经不可避免,不如老夫将淮军与北洋舰队交给你,让翁师傅前去前线指挥作战,老夫退居后方,为您管理后勤如何?

    翁同龢:就怕你舍不得交出来!

    李鸿章:只要翁师傅敢上前线,我李某就敢交兵权。

    翁同龢:你

    光绪拍了下桌子,行了!现在是你们吵吵嚷嚷的时候吗!李鸿章,你这次的失误,朕替你记下来。现在,最要紧的是商议如何应对此事,你来说说你的看法。

    李鸿章:回皇上,日本既已不宣而战,必定向我军发动全面进攻,眼下,最要紧的是往朝鲜战场增兵,以应对来犯之敌。

    那你说说,要派哪些兵去。

    老臣以为,应当集结淮军、毅军、盛军、奉军各部精锐,前往朝鲜作战。

    翁同龢:李中堂手里的淮军,每年可是用了我大清过一半的陆军军费,朝鲜战事一开,让李中堂手里的淮军前去应对,不就绰绰有余了吗?何至于动用数省之军队?

    李鸿章:翁师傅又暴露自己的见识水平了。将士们又不是个个都是大罗神仙,能够脚踩风火轮,身乘筋斗云,一下子就能天降朝鲜的。

    前线军情紧急,眼下,应当调用能及时到达战场的军队,迅速投入到战争当中,不然,等到后方军队到达,前线就已经失守了。

    另外,淮军大部分驻扎在旅顺、大沽口、威海卫等战略要地,还有数千里的海岸线要协防。日本的舰队是重点盯防对象,要是把淮军都调去了,谁来看守海防?

    李鸿章这一顿话怼得翁同龢哑口无言。

    光绪:行吧,就依你说的办,朝鲜战场的总指挥,总得定个人吧?我看,叶志超就不错。光绪说完,还将目光调转向了载洸,只见他一脸漠然,神情肃穆地跪在那里,始终默不作声。

    光绪:载洸,你有何看法?

    回皇上,叶志超已经年过花甲,且久疏战场,臣恐其不负当年之勇,难堪大任。

    那你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可以举荐的吗?

    臣愿往。载洸说着,眼睛却充斥着空洞麻木,没有一点期待的感觉。

    翁同龢:皇上,贝勒虽创设新军,然未经一战,尚无任何作战经验。如果让贝勒前去,臣恐难以服众,军心不稳。贝勒还是量力而行为妙,切勿逞一时之能,而坏了大局。

    荣禄:贝勒还担着筹备万寿庆典的重任,此时若是抽身,恐一时无人能胜任。皇太后对贝勒寄予厚望,贝勒还是顾全大局,专注其职的好。

    光绪:说得是,统兵作战,毕竟不是儿戏,还是要慎重,你就安心地待在京城里,将皇太后她老人家交代给你的重任,好好完成吧。

    载洸轻轻地吐出一个字:是。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