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十一章 吴三桂跑了

    多尔衮等待了一阵子,酒劲儿越来越厉害了,头晕目眩之中越发失去了耐性。毕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动起手来毫不费力。

    义顺公主也许意识到了,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吓得瑟瑟发抖,却又无法抵抗,只得紧紧地闭上眼睛,就像上了案板的鱼肉,又像等待宰割的羔羊。

    这一刻深深的印在义顺公主的血液,骨髓,乃至灵魂深处。烙下最是深刻的烙印,永远,也不能抹去;永远,也不能忘怀……

    多尔衮似乎要把所有的怒火,所有的愤恨,所有的无奈,都要在这里……

    喧嚣、平静,再喧嚣然后又是平静,出奇的平静,一切又回归了自然。

    望着却已经晕厥过去的公主,多尔衮悻悻的起身,似乎还没有卸去醉意,一脚踹开帐门,跌跌撞撞的转向了不远处的温泉,那里有他的美女太后。

    清凉的夜风摇曳着青草,将它那清甜地气息四处传播,又吹皱了镜子一样地泉水。银色的月光照在那波澜荡漾的温泉上,仿佛流动地碎银。

    美女太后的脸紧贴在多尔衮的耳畔,感受着他那温馨地体温。感受着他那熟悉地气息,感受着他那尚未发泄完的力气。

    似乎只有这样狂野的多尔衮,才是她的最爱,才能给她带来无上的慰藉。不论是打碎了、焚烧了,最后却仍是殊途同归,一起毁灭、一起沉沦。

    似乎时间都凝滞了,流水都中断了,鸟啼都停止了。然后,各种忽然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合奏,不久渐渐的消失了。

    乐曲终了,天地间的万物全部寂静下来,一齐无声地凝视着。结束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时间。

    太阳都升上了天空,霞光万丈,照耀得二人几乎无法睁眼。

    这时,是湖上最绚丽多彩的时节。水是浓绿的,像碧玉;霞是艳红的,像胭脂。碧玉般的绿,胭脂般的红,这自然界中最鲜明,最美妙的色彩交融在一起了。

    绿水温情的拥抱着红霞,胭脂尽情在碧玉上流丹。它们既聚集,又分散;既整齐,又凌乱,凸显出一种别有的韵律。

    一种自然召唤的力量!似乎是有生命的,有着自己的喜好,有着自己的性格。形状各异,千变万化,目不暇接。

    美女太后的眼里,面前的湖水,一望无边,清澈见底,泛着明净的蓝,在金色的阳光下荡漾着、波动着,碧波万顷、金光闪耀。

    美女太后脚都有些发软,吃力地爬起来,蹒跚着走了几步,坐在河岸边,让冰凉的湖水荡涤着的脚踝和小腿。

    透过清澈得不见任何杂质的泉水,能看到湖底那一块块色彩斑斓的鹅卵石,水波纹的影子,就像细细的小鱼游来游去,围绕着白皙的腿脚好奇地试探着,轻轻地触碰着。

    美女太后一步步走进湖水,脚下踩着柔软的沙子,非常惬意。在水面刚好没过膝盖的时候,坐了下来,将身体浸泡在其中。

    同时掬起水来洒在肩上,仔细地沐浴着,以便洗去累累痕迹和津津汗水。

    多尔衮坐在岸边,嘴角含着一缕温暖的笑意,眼神柔和地凝视着美女太后,无论是眼角还是眉梢,都流淌着无尽的柔情,无尽的风流。

    忽然明白,为什么对她魂不守舍了,只有在她的身上,才能忘却那无尽的烦恼,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空旷、惬意、舒展,自由的翱翔。

    似乎这时的多尔衮,已经不再是那个什么摄政王了。

    重新归于平静,而此时的多尔衮,又恢复了摄政王的本来面目,静静的躺在草地上轻声道:“这么长时间了,不知道派去扶桑的人有没有消息了?”

    美女太后似乎被这句话打断了少女一般的思绪,显露出政治达人的模样,同样恢复了太后的严肃,一丝不苟道:

    “人没有回来,只是传了一封信,说是大清只要答应把朝鲜分给扶桑一半儿,对方就可以同意咱们的条件。”

    美女太后的话像是提醒了多尔衮,对呀,昨天好像是迎娶朝鲜公主来的,怎么把这件事都快忘了,隐隐的想起了昨晚的情景,说道:

    “刚刚迎娶朝鲜的公主,又与朝鲜达成结盟,无论如何也无法同意扶桑的条件。背信弃义的事儿只干了一件,就让我大清陷入到泥潭当中;要是再干一次,恐怕会遭天谴。”神色明显的犹豫起来。

    美女太后斜枕在多尔衮的双腿上,像是自言自语,又像在对着多尔衮叮咛:“要是永远这样多好,没有烦恼、无拘无束。”

    多尔衮没有言语,任凭湿漉漉的头发,打湿了自己的衣衫,嗅着诱人的香气,感受着风的清凉。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个太监匆匆走了过来,对多尔衮轻声说道:“摄政王,京城急报,阿济格命吴三桂带兵驻守兖州,一个月前失去了联系。”

    多尔衮听完,先是一愣,不过并没有咆哮与愤怒,一个吴三桂,五千人马,还不至于让他失了摄政王的体面,想起了与吴三桂接触一来的种种情形。

    自以为已经将吴三桂牢牢控制在手心里的多尔衮,不知吴三桂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与清廷决裂,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我弟弟多铎从洛阳回来之后,多看了陈圆圆几眼嘛,在我大清的统治下,汉人都是满人的奴才,不对,当奴才都不够格,看上你家的小妾是抬举你,就是看上你的正妻,也应当双手奉上。

    这么顺理成章的事你都跑了,不由得想起自己与吴三桂第一给他写的借兵信函。正是这封信,才让多尔衮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才有了觊觎中原,坐望天下的野心。

    崇祯末年年初,在大明疆域内,出现了三个王朝,崇祯虽崩,明朝未亡;后金已经正式定名为大清,并挥师问鼎中原;李自成已经做好准备,要建立大顺并想好了“永昌”年号。

    大明的光辉没有重现,大顺也没有永昌,倒是大清把中原大地搅得昏天黑地腥风血雨,这一切都跟吴三桂收到的两封信和写的两封信有关,正是这四封信,改变了三个王朝的命运。

    吴三桂在山海关刚站住脚,就马上给大清睿亲王多尔衮写了一封信,面见多尔衮,与其盟誓,谈妥条件。

    吴三桂给出的条件是,请清军入关,为明报君父之仇。事成之后,赐给清国一大块土地以及酬金。多尔衮表示同意,并表示希望吴三桂投降。

    吴三桂表示自己并非兵败被俘,只是请求清廷援助,不会就此投降清廷。从而可知,吴三桂请清兵入关的根本目的并非是颠覆大明,而是驱赶李自成,寻找太子,恢复明朝统治。

    多尔衮表面上答应了吴三桂,杀白马乌牛祭拜天地,用血酒盟誓,约定待攻破李自成后,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归属满清。黄河以南,则由吴三桂迎回太子后,立于南京,重建大明。

    但是吴三桂的如意算盘打的再响,英明果决的多尔衮又怎么会上钩呢。

    此时多尔衮的野心早已不是停留在努尔哈赤时期,隔三差五给大明来个劫掠,拿点战争赔款,抢点汉人回去的心里状态了。

    他要的是整个中华大地。要的是让满清做汉人的主人。所以多尔衮经过几次与吴三桂的书信往来。语气都很强硬。归结起来为两点:第一剃发;第二称臣。

    吴三桂被李自成逼的没有办法,最后就降了大清,自己更是没有遵守盟约,逼着吴三桂投降,可是多铎盯上了陈圆圆,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吴三桂跑了。

    想到这里,多尔衮才明白,吴三桂降清是迫不得已,一个枭雄,是不能以常理论之的。

    只是正准备借助新生产的红衣大炮再次南征,为殉难的大清使团复仇的多尔衮,一下子又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界。

    是得找一位相师,好好地算算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