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章:时局

    秦老爷子在后庭坐定,面前的石桌上摆着一份邸报。

    秦瑜来后,他让秦瑜坐到他面前,并让府里的仆人给他上了一杯茶。

    口渴难耐的秦明当然也没有品茶的闲情雅致,摸着茶杯不烫,一口将茶水灌进嘴里,同时还再要了一杯。

    “你可识字?”秦明问道。

    秦瑜身后站着一个身穿直裰,头戴儒巾的幕僚。石桌上又摆着一份邸报,他清楚秦明是要给他看这份邸报。

    这个时代,读书识字还是少数人的专利。秦瑜从小就被秦家边缘化,自然也没有机会和秦家子弟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

    因此,秦明认为秦瑜很可能是个不识字的睁眼瞎也很正常。

    秦明叫幕僚沈刚待在他身边,如果秦瑜不识字,就让沈刚把这份邸报念给秦明听。

    “认得几个字。”秦瑜点点头,繁体字只要不是特别生僻,他还是能够认得的。

    当然如果措辞是生涩难懂而又委婉的文言文,秦瑜阅读起来会有些难度,不过只要花点时间去咀嚼这些词句,也能揣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

    “哦?”

    秦瑜有些惊讶,他将信将疑,指着邸报说道,“你看看邸报。”

    邸报是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书写,秦瑜阅读起来没有任何障碍。他很快看完了邸报。

    邸报上的内容并没有涉及辽东,说的都是距离辽东上千里之外地方的事情。

    一个是大周帝国的西南地区,朝廷封沐狄为滇王,并且承认了沐狄对(云)(南)地区控制的合法性。

    另有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则是浙军撤守仙霞岭,放弃了对建宁府的围攻。

    这两个信息看似和辽东无关,实际上却和辽东有着莫大的关系。

    “朝廷还要对曼殊人用兵?”

    秦瑜合上邸报。

    这个答案让秦明感到惊讶。

    秦瑜能够识文断字已经是让他刮目相看了。没想到秦明还能够透过文字,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

    “说下去。”

    到底是在官场和沙场摸爬滚打几十年老油条,秦明脸上波澜不惊,让人察觉不出有什么异样。

    “天下人都知道皇上有四副家当:辽东边军,大同边军,四川白杆军,浙江新军。辽东边军防备曼殊,大同边军防备萌古,白杆军围剿沐狄叛军,浙军围剿闽地叛军。现在皇上能够腾出其中的两副家当,要做什么您应当比属下更清楚。”

    这些天秦瑜没有闲着,而是想方设法收集他所能够收集到的信息。以了解大周王朝的现状,以及辽东的现状。

    大周王朝是他在另一个时空完全没有的朝代,想要了解这个朝代,秦瑜只能靠自己收集信息。将这些零碎的信息拼凑起来,组成这个时代的时局图。

    今天这些信息终于派上了用场。

    所谓的四副家当,指的是柴载厚手上可堪一用的军队。

    大周立国至今已近三百年,武备日渐废弛,国初的三百万雄狮到现在仅仅只剩下这寥寥四支军队还保持着战斗力。

    “但是皇上还有两副家当没动,你就这么肯定皇上是要对曼殊人用兵,而不是要对萌古人用兵?”秦明看向秦明的目光炯炯有神。

    “杨大人经营山陕边疆十年,萌古人早就被洋大人的晋军打成了一盘散沙。萌古人掀不起什么风浪。而曼殊人韬光养晦多年,如今风头正盛,大有虎吞辽东的架势。辽东若是丢了,京师也就没了屏障,皇上睡觉都不会觉得安稳。”秦瑜分析的头头是道。

    至于另一个家当就不必细说了,就是刚刚被曼殊人打残的辽东边军。

    秦明终于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他对秦瑜的表现很满意。

    “那你觉得曼殊人咽的下辽东这块肥肉么?”秦明追问。

    这老小子的良心大大滴的坏啊,居然给自己的孙子下套。

    这个问题太过敏感,秦瑜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搪塞道:“那就要看曼殊人的牙口和胃口了。”

    秦明仰天长笑,这是武人特有的爽朗笑声。

    “我们秦家身处辽东,处于抗击曼殊人的第一线。你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应对曼殊人啊?”

    这是秦明今天最想问的一个问题,也是他这些天来一直冥思苦想的问题。

    既然这个孙子有点见识,秦明打算听听秦瑜的看法。

    秦明稍加思索,拿起桌上的一张纸铺平,随即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十六个字:敌进我守,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守。

    在写下这十六个字后,秦瑜又在空白处写了个大大的“耗”字,并将十六个字中的两个“守”字用圆圈圈了起来。

    在做完这些,秦瑜将墨迹未干的纸张递到秦明面前。

    秦明和沈刚将这十六个字默念数遍,都点头表示赞许。

    “秦家欠你一个弱冠礼,过几日我会在金州风风光光地给你补上你的弱冠礼。”

    弱冠礼是这个时代的成人礼,秦瑜今年刚刚二十岁,正是弱冠之年。只是碍于尴尬的出身,他父亲秦舒元没敢给他办弱冠礼。

    秦明要给秦瑜补上弱冠礼,说明秦明已经接纳了他这个出身不佳的私生子,承认了他在秦家的合法地位。

    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的。

    在这个讲究出身的时代,此举对秦明有着非凡的意义。

    “谢……祖父!”

    “孙儿起来吧。”

    秦明虚抬了抬手,认了这个孙子。

    人逢喜事精神爽,秦瑜的出现让不久前还沉浸在老年丧孙的悲痛之中的秦明有了几分安慰。

    技击格斗,秦瑜不如已经死了的那两个爱孙。但是这无伤大雅,给秦瑜找个好的教习多加练习自会有长进。

    秦明对秦瑜能够识文断字,以及高远的目光刮目相看。

    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能有这样的目光很难得,况且秦明还表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成熟稳重。

    “你的刀术欠佳,需勤加练习,不可懈怠!”秦明交代道,“我会给你找个好的教习。”

    “谨记祖父教诲。”

    “这些年,让你做个百户委屈你了。这次你有这么大的军功,我保举你为游击参将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秦瑜顿了顿,继续说道,“只是,我更希望你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往前走,我打算保举你为千户。”

    秦明这是打算打磨秦瑜啊。

    类似这样的话,幕僚沈刚记得秦明只对喜爱的两个长孙说过。

    沈刚在心里揣摩:这个秦明是不是会取代已故的两个长孙在秦瑜心中的地位。

    “孙儿有一事相求。”

    既然秦瑜承认了自己这个孙子,秦明也改了称谓。

    “但说无妨。”秦明摆摆手示意秦明说下去。

    “孙儿本有百来人马,只是北伐曼殊一役,孙儿的士卒都丧命于曼殊人之手,现在孙儿麾下,仅存三十来人。”秦瑜说道,“孙儿既是千户,如果只有区区三十来人马,恐为外人所耻笑,丢秦家的脸。”

    秦瑜不想做个光杆司令,目下乱世端倪初现,按照华夏千年来治乱循环的定律,大周朝也不能跳出这个怪圈。

    乱世之中,兵权是最重要的资源。

    只要有兵权在手,进可图天下以成就大业,退可割据一方自保。

    当然,目前对于秦瑜来说自保是最要紧的事情。

    辽东新败于曼殊人之手,时局不稳。有一支军队在手里心里多少踏实点。

    “这件事情有些棘手。”秦明说道,“如果是在北伐之前,我划一千精锐与你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经此一役,我秦家亦是元气大伤。我听闻此前你是骑兵百户,可是现在到处都缺马匹,你若是想要做你的骑兵千户是不可能的了,不然做个步兵千户如何?”

    骑兵是这个时代的贵族的兵种,在大周军中,当骑兵腰杆子都比步兵直上一截。

    骑兵千户和步兵千户虽说都是千户,在官职上没有差别,但是二者的实际地位和待遇却有着明显的差别。

    “谢祖父!”

    只要秦明同意给他兵马,无论是做骑兵千户还是步兵千户,秦瑜并不在乎。骑兵千户虽然更风光,但是骑兵也更贵,更难养。目下除了依靠秦家,秦瑜还没有养一千多骑兵的财力。

    步兵也好,步兵也有步兵的好处。训练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这都是步兵相比骑兵的优点。

    秦瑜痛快地答应了下来,让秦明感到有些意外,换做是一般人,从骑兵的军官转作步兵的军官,恐怕没几个人会这么痛快的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