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十一章:大匠何在

    第六十一章:大匠何在

    张世武领来一个模样憨厚的铁匠。

    面对秦瑜,田冲显得非常紧张,他不停地搓着布满老茧的双手。

    “田冲,你找我有什么事情啊?”秦瑜问道。

    “千户大人。”田冲忙不迭哈着腰,“小的找您是因为前些天大人您给小的们看的那幅图。”

    “你看的懂燧发枪的图纸?”秦瑜眼睛一亮,语气显得有些激动。

    这是这么多天来第一次有工匠主动找他提起这张图纸的事情。

    他问过几个老工匠,这些老工匠无不是纷纷摇头说图纸上的画的东西太过精密复杂,不是他们这些普通工匠能够看的懂的。或许只有当世的大匠才能看得懂秦瑜的图纸上画的东西。

    田冲是长生岛最优秀的铁匠,莫非田冲就是能够看得懂这幅图纸的大匠?

    “千户大人折煞小人了,小人就是一打铁的,哪里看得懂这等高深莫测的东西。”

    田冲的话给秦瑜浇了一盆冷水,秦瑜发亮的眼神瞬间暗淡了下来。

    “既然你看不懂为何来找千户大人?!”张世武怒道,“田冲,你这厮莫不是来消遣千户大人的?”

    “小的不敢!”田冲吓得瑟瑟发抖,两只腿几乎要站不稳,“小的看不懂,不过小的表兄或许看的懂。”

    “你表兄是何人?”秦瑜来了兴趣。

    “小的表兄王冲,原是辽王府修自鸣钟的匠人,当初在京城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匠,给宫里修过自鸣钟。”田冲说道,“小的寻思,这燧发枪既然来自西洋,自鸣钟也来自西洋,且二者都是极为精巧之物,其中或许有相同之处,小的表兄或许能够看的懂千户大人的图纸。”

    这是田冲的思维逻辑,虽说有些不着边际,但还是有几分道理。

    “既然是给宫里干过活的,想必是有些本事的。”秦瑜点点头,问田冲,“你表兄现在何处?”

    “自辽王被曼殊人掳走之后,小的表兄就在辽国公府上供事。”田冲说道。

    “好,我知道了,来人赏银一两!”秦瑜赏了田冲一两银子。

    田冲得了银子,忙不迭谢恩退下。秦瑜将这件事情记下,等有时间了去辽阳向辽国公要王栋,如果辽国公不给,用银子买也成。

    白银不易赚,但人才却是更难得的。对待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秦瑜从来不吝啬。

    火绳枪投入量产,也算是了却了秦瑜的一块心病。

    目前这种新型火绳枪能够达到月产五杆,这点可怜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秦瑜的需求。

    秦瑜的一个火枪百户队包括军官有一百七十三人。按照人手一杆火枪来计算,除了缴获倭寇的鸟铳,还有一百二十多杆火枪的空缺。

    按照现在的月产量,秦瑜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生产出一百二十杆的火绳枪。

    这速度秦瑜不能够接受,必须加大火铳的产量,只是眼下他要动身前往抚顺。这件事情他没办法亲自督办,只能交给留守在长生岛上的张世文的黄安民去办。

    秦瑜比较倒霉,他分配到的驻防区是处在前线的前线的抚顺关。

    在得到这个消息时,秦瑜的第一反应是绝望的。日!老子上辈子买彩票都没这么准过。

    军令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秦瑜现在羽翼尚未丰满。他没有和辽东高层叫板的实力,只能执行命令。

    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曼殊人在他驻防抚顺关期间能够放老实些,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秦瑜组织了五百多名民夫协助运输粮草辎重。

    大周朝廷是什么尿性他多少知道些,他不指望朝廷会给他的军队包吃包穿包装备。

    和曼殊人打仗不是儿戏,秦瑜一点也不敢懈怠。他把能带的装备全部都带上了,包括他所有的炮。这在防守关隘要塞的战斗中大有用武之地。

    从长生岛到抚顺关直线距离都有七百里左右,实际要走的路程要超过一千里。在这个交通方式落后的年代,可谓是路程遥远。

    辽东近来不太平,辎重队伍如果没有军队武装押运就是马匪们的肥肉。

    秦瑜不会傻到丢下辎重队伍自己带军队走在前面屁颠屁颠地赶往抚顺关。

    秦瑜这次带出来的军队都是步兵,除了十几名骑兵亲卫随行外,其余的骑兵全部都留在了长生岛上维持长生岛上的秩序。

    再者,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和曼殊人打野战,这次前往抚顺关,他只是协助抚顺关的辽东边军和屯军戍守而已,骑兵自然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秦瑜经由熊岳驿、榆林铺到达盖州城。

    方起在盖州城接见并款待了秦瑜。

    方起是四大世家中最纯粹的武人,这次四大世家协防抚顺,反对声音最小的就是方家。

    朝廷的每次调兵,方起总是四大世家中最配合的一家。

    方起只有一个独子,而他的这个宝贝儿子方宏又不是很成器,方起不放心让他去抚顺,便自己亲率两千家兵前往抚顺。

    “秦家果然人才济济啊。”

    看到秦瑜的军队军容严整,行军井然有序,再看看自己的家兵,这行军算是哪门子的行军。

    “方叔叔过誉了。”秦瑜笑道,“小侄的这些家兵刚刚成军不久,哪能和方叔的老卒相提并论。”

    “刚成军不久就有这等军容和纪律,往后好还了得?”方起笑道,“小侄子,有这等本事往后你前途无量啊。”

    方起非常羡慕秦舒元能有秦瑜这么优秀的儿子,从秦敖虎、秦敖豹再到秦瑜。秦舒元的儿子可谓是一个比一个优秀。

    尤其是秦瑜,年纪轻轻就掌握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练兵技巧。

    “秦敖忠?”半路上,秦瑜看到了秦敖忠的人马。

    秦敖忠身后簇拥着两三百骑兵,这些骑兵估计是秦舒宝的压箱底。而在骑兵之后,则是跟着七八百名步卒。

    秦舒宝的家兵在辽东也是一等一的强军,只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得益于平时的训练,秦瑜的兵已经养成了走路都左右看齐的习惯。就连步伐都出奇的整齐一致。而秦敖忠的部队,队伍说不上乱,但也算不上齐整,和秦瑜的部队比起来,实在是不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