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7章 雷州的蔗糖工艺

    在几个小吏的带路下,郑锦等人走进了一个甘蔗庄园,

    说是庄园,其实也就是个稍微考究些的农家院落而已。

    房屋之外,还带着一个极大的场院,专门用来堆放收获的甘蔗,在庄墙外则一处建筑,便是土糖寮的位置,外面还养了好几头牛、骡等畜力。

    郑锦原以为这样的庄子应该有管事、工匠之类的人物存在,一问却什么人都没有,

    这庄子连糖寮就是某农家的私产,种植、榨汁、制糖都是这户人家一大家子人一力包办的。

    郑锦对此大为惊讶,

    要知道,甘蔗这种产业可是需要很多人手的,特别是收割季节,需要的大量人力投入,

    后世还好一点,很多都是蔗农自己送货上门,糖厂只要过秤收购好了,

    然而现在却还需自己种植,甘蔗收割后,还要织清理、捆扎、榨汁

    如此繁重的劳作,只一家人是如何忙得过来的?

    一问之下,才知甘蔗确实是他们家一己之力种植的,到了收割的时候,才雇些人帮忙——请的都是乡里乡亲,中午包一顿饭,用不了几个工钱。

    等到甘蔗收割完毕,清理、捆扎全部运回糖寮后,剩下的伙计就由他们一家七八口人来完成了。

    如此一来,确实剩下了大笔人工费用,但规模也就那样了,而且十分的辛苦,不过一年下来,总还是比在田里刨食强太多,至少吃穿不愁。

    接下来,郑锦等人又去了一处糖寮,那里的规模稍大些,请了三个长工,但三个都不是技术工,

    按他们的说法,整个糖寮用的工是五个人:煮糖师傅、榨蔗、管牛、烧火、杂工。

    煮糖和榨蔗,都是他们家自己出人。

    特别的煮糖这一步骤,可是个技术活,掌握在自家人手里,也是为了防止技术外泄。

    郑锦听后,倒是对此时雷州半岛的煮糖工艺来的兴趣,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与他们东宁州有何区别。

    雷州半岛的土糖寮,制糖流程简单说来是牛拉石辘榨蔗,锅灶熬糖,瓦器分蜜,

    虽然按后世的标准看很落后,但在此时也是比较先进的工艺。

    整个糖寮占地相当广阔,用来堆放待加工的甘蔗和甘蔗渣,主要的建筑是一座圆锥形的棚屋和一间大草房。

    整个结构可以说简陋不堪,材料不要说砖瓦,连木头都没有多少。是所谓的草瓦茨墙。

    茅草屋底部约五十尺,高约三十尺,内部以麻竹支撑,屋顶以茅草、稻草、或甘蔗叶等铺盖而成,是压榨甘蔗的地方。

    熬糖屋内排列孔明鼎,是煮糖的地方。里面罗列着些各式设备,无非木辘、大锅、炉灶、瓦缸之类。

    工人先削净甘蔗,捆扎成担放在木辘旁,这种木辊是用荔枝木做成,坚硬无比。

    一人放蔗入辘,一人赶牛带动榨辘转动,先拉动第一个辘,通过木齿带动第二个辘。木辘互相挤压,连续三次才挤干蔗汁。

    第三次挤压时,工人还要将辘向里调整的再夹紧些,使蔗渣榨得更干。

    压榨出来的蔗汁沿辘流下底座沟槽,通过竹筒流入大瓦缸沉淀。

    郑锦得十分仔细,这木榨辘的榨力看似很大,实际还不如他后来见过的清代榨辘,起码那也是石头的,在硬度上要高得多。

    他用手捻了下甘蔗渣――三次压榨之后蔗渣里留下的蔗汁还是相当的多。

    这样压榨了差不多四十分钟,用来牵引榨辊的水牛已经浑身出汗,脚步也慢了。

    看来耗力是很大的,工人开始换牛,郑锦问了一下,每次压榨的时侯要榨蔗捆四把。一昼夜换牛要三十到三十五次。

    难怪这糖寮要养四五头牛之多了。

    他让人称重了下每捆甘蔗的重量,又在心里默默的心算了一番。

    这种加工手段,一昼夜不停歇的加工只不过加工将近到2000公斤而已。

    而且据工人说,有时侯木榨辘还常会有损坏的现象,要停工修理。损耗的时间相当的多。

    有用石头的做榨辘的么?郑锦问。

    工人们都说没见识过,本地的糖寮没五十也有三十家,从来没听说过用石头做得,

    木制的都嫌累,换成石头做的,牲畜还不累坏了?

    郑锦点点头,看来这一技术改进是在清代出现的,石榨辘的话,每昼夜可以处理2500公斤,效率提高就大得多了。

    现在东宁州的糖厂基本都是换成了石榨辘,且因为是以水力替代了畜力,效率上完全不能相比。

    榨出来的甘蔗汁,在经过初步的沉淀之后,草草的撇去上面的碎片草茎之类的,然后被倒在大铁锅里煮,三口大锅呈品字形排列着,

    郑锦没看出这种排列方式对生产工艺或者效率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唯一想到的大约是这种办法可以集中用热?

    甘蔗汁熬煮到浆液,将沸未沸的时侯,原本是烧火的这位工人开始用大勺聊去上面的泡沫和杂物,

    接着,用从石灰包里用甘蔗叶包了些石灰过来,洒了进去。

    这是用来澄清糖液的。

    为了除去蔗汁中的混合物,获得较洁净的结晶体,一个重要的工艺流程就是在过滤除去不容物后再加入澄清剂,

    现代糖厂常用的澄清剂里就有石灰,在古代自然也是如此,石灰比其他诸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过磷酸钙之类的澄清剂要好获取多了。

    有些地方做土糖会使用草木灰,作用是类似的。

    石灰能和甘蔗汁里的各种杂质中和分解掉,所以不管是白糖还是红糖,里面都是没半点石灰的。

    古人当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这么做当然是经过数百里的经验积累下来的。

    撒了石灰后,甘蔗汁已经呈现出黄色,

    几个工人一起动手,把锅子里的甘蔗液倒入第二口锅子,慢慢的蒸发其中的水分,同时在第一口锅子里重复刚才的过程。

    待到然后把含糖量较高的蔗汁移入第三口锅,加入些油。

    郑锦问:你们加得是什么?

    工人忙回禀:是花生油。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