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8章 有钱就有粮

    花生油?

    郑锦纳闷,他记得糖业书籍上说过,脱色处理最早是加入牛乳,中国人用的方法是鸡鸭蛋的蛋清,作用原理是用蛋白质去除掉里面的杂质,

    花生油有蛋白质吗?

    纳闷归纳闷,他决定继续看下去,蔗液煮成稀糊状后取出注入瓦溜,

    这东西是个圆锥体形,上大下小,高约1尺多,底尖端有小孔,用禾草塞住,搁置在一个大瓦缸之上,让其慢慢的结晶。

    含有大量杂质的糖液会顺着茅草从下面的小孔慢慢流出,最后在瓦溜里只剩下纯晶体的糖。

    郑锦问了一下,知道一个瓦溜能够出赤砂糖10公斤。

    但是看起来这种糖的颜色非常的深,比平常所见的一般的红糖还要深一些,近乎所谓的黑糖。

    瓦缸里流下来的东西,颜色发黑,郑锦知道这就是糖蜜了,

    蔗汁在熬炼过程中,随着砂糖的不断结晶出来,最后留下的就是深色母液,这种母液里依然含有不少糖,但是却无法采用较好的手段将其分离出来,

    一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才有技术能回收利用其中的糖分。

    再早之前,糖蜜作为一种下边脚料,就只能走综合利用的道路。

    最有前途的一种作用便是用来酿酒――朗姆酒的原料正是糖蜜。

    工人们说这漏下来的他们称为潲水糖,可以继续熬制成一种黑砂糖,也能用来制作食品,但是无法外销了。

    但在郑锦看来,制作黑砂糖远不如做朗姆酒实惠。

    这里有做白糖或者冰糖的吗?

    几个工人听了都只摇头,徐闻这里几乎无人做白糖冰糖,各家糖寮里都是做这样的赤砂糖,

    还有一些也有做糖砖的,

    方法是把按照制赤砂糖的煮熬方法把蔗汁煮至糊状后,取出倒入大铁盆中,用木棍频频搅动,至结晶后即倒入方格糖框中,用刀切成块状则为砖糖。

    砖糖用干蔗叶包装在大竹箩里,每箩为50块。

    郑锦算了下整个制糖过程,计算下来,这间糖寮日产赤砂糖大约在100公斤左右,规模真是小得可怜。

    一圈观看下来,雷州的制糖业可以借鉴的地方实在不多。

    一开始东宁的制糖厂其实也与这里差不太多,但不知不觉间,已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随后,郑锦又让人把附近的几户蔗农都带来了。

    郑锦一一询问了他们的情况,这些蔗农的种植面积都非常小,小得不过十几亩,大得也才三四十亩。

    根据他们的说法,每亩大概能出糖三石多,他们种了甘蔗,收获之后就送到这里来代加工制糖。

    这家糖寮对来料加工采用分成的做法:糖寮分四成,蔗农分六成,

    有的地方则是付钱加工,产品都归蔗农,算下来两边的成本都差不多。

    当然,也有蔗农干脆将甘蔗收割后,便全部以原料价格卖给糖寮,得钱虽然少了些,但也不用再操心卖糖之事。

    回到徐闻城后,郑锦对新任命的徐闻县令庄文烈吩咐道:

    徐闻的糖寮太多了,干脆合并撤销,进行集约化生产,把甘蔗都运过来统一加工处理。容易上规模,甘蔗渣利用起来也容易

    至于其他的改进方面,远不是仅仅是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的问题,在糖寮里他已经查看了用来榨汁的甘蔗,居然是竹蔗。

    这是中国原产的一种甘蔗,虽然是专门的榨糖品种,在含糖量上却还比不上昆仑蔗――虽然后者实际上是果蔗。

    即使在雷州这一种甘蔗得天独厚的地方,竹蔗的含糖量也不过9%,远低于一般现代制糖品种普遍14%的标准,

    所以在品种上,徐闻的甘蔗就急需改进才行。

    庄文烈三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年轻时就中过举人,后为郑成功军中文吏,以有精明能干之名。

    打下徐闻后,郑锦便向老爹求派县令、主簿等官吏,郑成功便委任了庄文烈,至于其余的佐官,则让郑锦自行任命。

    郑锦也试过这庄文烈的才能,确实不是庸人,也就放心了许多。

    庄文烈此时将郑锦说的都一一记下,随后迟疑了一会,还是说道:

    世子,我观徐闻农户多种甘蔗,粮产未免不足,据下吏说每年都要向外面购买大量粮食,价格还十分昂贵,竟要二两一石!

    如今我郑军有十余万之众,粮食一向不算充足,这里却大种甘蔗,是否有些舍本逐末?

    郑锦笑了笑:

    这点勿要多虑,此处粮食不够,到别处买就是了,这绝对是划得来的。

    似乎看出了庄文烈仍有疑惑,郑锦便多说了几句,

    从徐闻产出的糖,以后可以运到安南国(越南)去销售。他们那里不种甘蔗,糖价会很高,但安南素有粮仓美誉,米价则向来廉价。

    据我了解,那里的糖大概七、八两银子一石、米价则不过每石五十钱。

    庄文烈愣住了,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神情:

    果然是每石不过五十钱?竟有如此之贱价的粮食?

    要知道,厦门、琼州等地,粮食价格虽较徐闻便宜,但如果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也是有过每石一两以上的。

    庄文烈还从未听说过有低于每石百钱的粮食!

    郑锦点了点:安南多肥沃土地,粮食又能一年三熟,价格自是低得发指了。

    其实以前要想去越南郑主的地盘买粮,并不算容易的事,

    一是郑主对粮食的出口进行了管制,要征收不少税,此外外来商船进入郑主地盘的港口,还要交纳每年一千两的费用。

    相反,广南阮主则专门开放了一个城池专给华人贸易,

    那座城池即为会安城,位于越南中部,距岘港30公里处海边,原为占婆国的对外贸易港口,古称大占海口,后为广南阮氏所攻占。

    随后,阮主便让会安城开放为华人能自由交易的商埠,一度让此城的名声直追马六甲,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商埠之一。

    不得不说,广南阮氏确实是有头脑的,极擅于吸引华人为他做事,除此之外,前文就有提到他们后来还利用华人开发了湄公河三角洲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