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对于如何保证蚕茧供应的安全,郑锦心里已有了计划,

    蚕茧生产是需要信贷的,

    除了少数富户之外,普通蚕农在养蚕过程中一般都需要借助信贷购买蚕种、桑叶,这是一笔很大的投入。

    借贷本利对养蚕户来是一项必不可少又极其沉重的开销,而且风险很大,一旦出了大面积的蚕病,往往会让借贷养蚕的蚕农倾家荡产。

    所以郑锦决定在江南的养蚕户间,建立类似日本的农合体系,采取统一供应种、肥、农药;统一种植指导,统一收购的模式;

    这个体系中最关键的,就是向农家提供大量的小额低息贷款,使得其免受当地乡村高利贷的控制。

    郑锦觉得,只要他能够放低息的额贷款,就可以吸引住相当一部分蚕农。

    只要有了欠债,就不怕不能控制蚕户的生产和产品,到时候再推行技术改良和产业化养殖就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合作社一旦成功,他新建的缫丝厂就是产销一条龙的综合体,从原料到销售,渠道一应俱全,

    长远看来,这势必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参加合作社,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

    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

    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

    采桑不装钩,牵坏紫罗裙。

    江南,常州府,无锡县,

    二月仲春,桑叶青青,采桑女的步履轻盈如燕,青春的脸庞如桃花般娇艳。

    无锡古称梁溪、金匮,北倚长江、南滨太湖,被誉为太湖明珠,京杭大运河从其中穿过,

    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无锡即使有所不如隔壁的苏州,也历来是个繁华之地。

    且无锡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所以这里自古就是蚕丝之乡,明代以来更是丝业发达,客商云集,丝码头的名号人人皆知。

    历史上到了清朝,无锡丝码头的名号更是变为了丝都。

    太阳透过新糊的纸窗,照得屋子里亮堂堂的。

    房子是新盖不久的,刚刚裱糊过,四白落地,十分明亮。

    一张大床,一张梳头桌,收拾很很洁净,桌上还有只花瓶,插着几朵野花。

    周二娘正在梳头桌前收拾自己的妆容。

    她虽然是乡下妇人,但是这无锡周边,向来是鱼米之乡,又有茶丝之利,较之于其他地方要富庶的多。

    只要年景稍好,即使农家女子对自己的修饰也很讲究。

    无锡按地理来说,其实也算是苏杭之地,古来即有苏杭出美女的说法,

    一来这里水土温润养人,二来此地富庶,即使贫寒人家的女子,也有能力修饰自己,所以才有美女众多的感受。

    她仔仔细细的梳了头,插上一朵珠兰,又在嘴唇上点了脂,打扮得头光面滑,换了一身干净衣服,才开了房门出来。

    堂屋里空荡荡的,除了一桌四条长凳之外没有像样的家具,墙上订着几条木板算作架子,搁置些杂物。

    但是对周二娘来已经很满意了,好歹他们一家人又有了一个像样的家了。

    以前周二娘家也很是过得去,有七八亩桑园,自己养蚕缫丝,家境虽然不算宽裕,勉强也算个小康之家。

    然而自从前年她男人冀图发点财,借贷稍叶扩大养蚕,没想到一场蚕病毁了全部的收入,弄得一败涂地,

    最好她家被逼得只好卖地卖房子,才算还了这利滚利的阎王债。

    但如此一来,她们家也被闹得一无所有没了活路,眼看着寒冬即将来临,也不知能不能熬得过去。

    就在那时,周二娘经人介绍,卖身到了郑家老爷的门下做了佃户。

    一旦卖身,身家都不能自主,主家若是阔厚本分人家还好,若是遇到残暴好色的,家破人亡也在旦夕之间。

    所以周二娘一开始对此是颇为疑虑的,她知道自己素有俏蚕娘的美称,大女儿虽然才十四岁,也继承了她的优点,出落得很是美貌,

    万一主家对她们母女起了觊觎之心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周二娘事先稍微打听了一下,发现那郑老爷还挺神秘的,见过的人根本没几个,不知年岁几何,也不知高矮肥瘦。

    倒是见过的人,都说他宅心仁厚,对待奴仆那真是好得不能再好,还收留了许多难民做工干活,抚孤赡老,真是天大的善人。

    周二娘听后,心中稍安,但还是疑虑难消,

    然而他那时已走投无路,为了避免全家饿死冻死,也只好冒险一搏了。

    没想到这一步还真是走对了,自从到了郑老爷门下,自家的家运又在一步一步的好过来。

    周二娘是植桑的好手,被安排专门带着人在山坡地上栽桑树,老爷的手面也大,一口气就要栽五百亩的桑园。

    听说等将郑老爷家的这五百五桑园种好后,他们这些佃户自己也能承包一部分,且能获得低息的贷款,简直跟天上掉馅饼似的!

    现在周二娘感觉这个家比之过还要好得多!

    虽然自家也是三间房子一处院落的,到底还是茅草的屋顶,哪里比得上这房子瓦房的顶,还有天窗,既亮堂又整齐。

    堂屋中间,摆着几张绣架,屋子门开着,门外的桃花开得正艳,蜜蜂阳光下穿梭着,不时还会闯到堂屋里转一圈,让人瞧着也觉得欢喜。

    此外,她的三个女儿,老爷也发了善心,都收在山庄的义塾里念书。

    这是周二娘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

    她打听了一下,得知进这个义塾的念书的都是山庄里奴仆的孩子,只要年龄在十四岁以下的全都收进念书。

    女儿念上了书,见识到底和从前不同,不但能上很多爹娘不知道的事情来,就是植桑养蚕这样的事情,大女儿如今也能出很多道道来,

    原来这义塾教得不仅仅是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还有许多实用的东西,真是让人惊喜连连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