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一十四章 明弘治.御窑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

    官场中人最喜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

    “不错,继续努力。”

    这话是在说,你已经进了我的眼球,有可取之处,但价值还不够,所以,他后面说的是跟上级反应一下,看看能不能直接让你进海淘小组……

    带有很明显的不确定性。

    而这个不确定性,需要秦立自己来打破。

    秦立心里很清楚,必须要让汪明瞚看到自己的足够价值,才能让他来为自己努力争取进入海淘小组的机会,哪怕不是正式的,挂个名也行。

    好在后面机会挺多,他也没着急。

    元青花真假问题解决完毕后,汪明瞚又带着四人去往其他瓷器处查看,结果一连三次,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藏品均来自法国的那个古老家族,但实质上都是现代精仿,且仿制水平极高,不论是釉水、釉面、釉色、绘画等技术都是严格按照仿照时期的瓷器特征来的,给人的感觉,韵感十足,打眼看去,完全就是真品。

    如果不上手细细分析,很难看出真假来。

    好在秦立有金手指辅助,让他利用逆推的方式,全都寻到了可以透过玻璃框架也能证明的破绽之处。

    一时间,除了金炳昌之外,其他三人看秦立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刘副馆长惊道:“小秦对于瓷器方面的研究,已经不是能用天赋来说明的了,这是下了大功夫啊,依我看,瓷器水准丝毫不比老金弱了!”

    专攻玉器的成员也是难以置信的说:“厉害,我没想到现在的小年轻人,还有人对与瓷器研究的这么深,真是后生可畏啊!”

    汪明瞚看秦立的眼神,则更加满意了,对于让秦立进入海淘小组的心思更加坚定了一些。

    秦立连忙谦虚,“我跟金老的水平还差的远,只不过凑巧条件限制,碰到了我擅长的地方,当不得真!”

    他说的是实话,如果不是有金手指辅助,他跟金老看这些赝品的感觉没太大初入,都是心里没底,不敢轻言给出结果。

    “哈哈哈!”

    金炳昌大笑,看秦立的眼神格外满意,“你小子就别谦虚了,真本领就是真本领,有什么好谦虚的。汪副局长,依我看,小秦很适合海淘小组。需知道,像这种限制级的展览,不光是香江,海外也有很多,单从小秦的表现来看,很适合鉴定这种有限制的展览文物。”

    这是又在给汪明瞚吹耳边风了。

    汪明瞚不得不点头,“好,我回去后跟上级领导争取一下。下一个吧。”

    他生怕金炳昌让他当下就做出决定,连忙岔开话题,带着四人又前往下一件展览瓷器,“老金,你看看这款明弘治的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

    “哟呵!黄中显白,这是典型的明清御器啊!”

    “看色儿确实是御器,就是不知道其他方面怎么样……”

    还不等金炳昌上前查看,刘副馆长和专攻玉器的成员就确认了此款纹盘的颜色乃是正宗的御瓷颜色——娇黄色。

    黄釉瓷最早出现于唐代,它是一种以适量的铁为呈色剂,以铅为助溶剂,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低温釉瓷。

    明代以前的低温黄秞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不是真正的黄色。传世的黄釉瓷器以宣德制品为最早,传世器大多为盘,器物内外皆施黄秞,釉色娇嫩,釉面肥润,通体无纹。

    弘治、正德时期的黄秞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器物色调均匀一致,釉面平整无痕,色泽滋润娇嫩,且光泽度较好,恰似鸡油,是真正的黄色。因其施釉时是将釉料直接浇在白釉瓷器上或素胎上,釉层不易剥落,故名“浇黄”。由于其色调较淡,显得娇艳,又称为“娇黄”。

    明晚期时,黄釉瓷曾一度停烧,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了烧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黄秞瓷主要是在沿袭明代黄秞的基础上,以仿宣德和弘治黄釉瓷为主,把暗刻、划、印、雕等各种装饰工艺以及釉上彩绘共同运用到黄秞瓷器上,这样既丰富了黄秞瓷器的品种,又体现了创新的色彩,一改之前单色黄釉瓷“素面朝天”的面貌,形成黄釉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只不过,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

    华夏封建朝代里,从唐朝开始,明黄即是皇帝专用颜色,黄袍被当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不允许民间使用,到了明清时期,这种管制更是蔓延到了瓷器方向。黄釉瓷器也成了明清宫廷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即使在叛乱不断的嘉靖时期,也严禁民间使用,民窑即使可用金彩,也不可以用黄釉瓷。

    却见此纹盘在玻璃框架内,采取的是竖置,可以让参观者通过不同方位,看到纹盘的各个部位。

    秦立大概估算了一下,此纹盘直径差不多在26厘米左右,属于中号纹盘,盘口微撇,浅弧壁,圈足。通体黄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