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七十六章 借力除贼

    董骁慢慢展开了那张纸条,上面只写了八个字:陛下殡,子辽欲反。

    当隆庆把纸条塞到董骁手里的时候,董骁猜想到宫中的形势突变可能与魏武帝有关,但是没想到陛下竟然驾崩了。

    一向看起来风平浪静的魏国朝堂,其实并不安静,无数暗流涌动,只不过在魏武帝的威望下,这些暗流也仅仅是暗流。

    但是当魏武帝一但倒下,开国皇帝的威望也随着他的死去而消散,有想法的人就多了起来。

    魏武帝生前对这些人并不是没有丝毫察觉,而是已经在布置后手做准备了。

    只不过魏武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出现这种意外,许多布置都随着他陷入昏迷而失去了作用。

    在皇宫之中,魏武最信任的只有太监钟贤,许多事情,钟贤知道得比隆庆还多。

    皇城的防卫系统有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就是朗中令董骁,他掌管着整个大业城中的御林军。一共四支部队镇守在皇城之中听命。

    而皇宫的防卫系统则有两套体系,一套仍然是子辽掌管着的宫中侍卫、带刀侍卫等,还有武库署的令、丞、史、典事等人员和其他宫人。另外一套就是钟贤训练的武装太监。

    魏武很早就觉察到了子辽与朝中某个权臣勾结,欲图不轨。

    但是魏武为了把这些人一网打尽,并没有声张,也没有把子辽抓起来,而是命钟贤培养太监,对子辽暗中监视。

    根据魏武了解到的情况,子辽与权臣勾结,已有反意,而经过魏武帝对董骁的多次试探,认为董骁不结党营私,既然在京城也是独来独往,很少跟那些权臣有什么交往。

    所以魏武帝认为董骁是值得信任的。在他构想的清除子辽的计划中,董骁是很重要的制衡力量。

    除此之外,魏武也在渐渐的收拢子辽和董骁手中的权利,例如扶持太监钟贤,暗中训练太监武力。

    又让太子隆庆,从御林军中单独划出几百人做为太子扈骑,由太子亲自训练和管理。

    但是没想到布置的手段还没有开始,就出现了意外。

    钟贤是知道这里边原委的,看到魏武帝昏迷不醒,而且太医救治也不见效果,就知道事情不妙,最先把子辽和董骁的情况向隆庆明了。

    隆庆一听也是十分害怕。

    魏武帝仗着自己是开国皇帝的威望,当然不惧子辽谋反,这些权敢反叛,魏武帝都不需要太多人,有几百人就足以镇压。

    所以魏武并没把子辽的事情放在心上,反而一味纵容,想要顺着这根藤摸出后面的瓜。

    可惜人算不如算,这颗毒瘤他在的时候,可以顺手摘除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当这个意外发生后,毒瘤已经碰不得了,隆庆根本不敢直接拿下子辽,只能借助董骁,希望董骁可以帮忙。

    隆庆知道子辽在宫中的耳目众多,魏武帝的事情瞒是瞒不住的,毕竟太医们都已经束手无策了,就算傻子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所以他的打算是把实情告诉子辽,但并不让子辽去怀德殿,这时候的怀德殿内剩下的只有钟贤和他亲自培养出来的太监。

    子辽去不了怀德殿,无法确认魏武帝的情况,就不敢轻举妄动。

    然后隆庆又接见了董骁,虽然知道董骁是值得信任的,但是为了骗过子辽的耳目,只能含糊其辞,但相信凭借董骁的聪明,看到大门紧闭的怀德殿,就能猜出是什么情况了。

    更何况,隆庆还给了董骁一张纸条,上面没有任何署名,也不是他亲自执笔,而是由钟贤代写,向董骁求助,就是为了把子辽这颗毒瘤先清除掉。

    至于子辽背后的势力到底有多大,主人是谁,也只能暂时成为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了。

    第二一早,董骁再次进宫,求见太子殿下,隆庆仍在怀德殿门前接见了他。

    殿门依然是紧闭的,董骁对隆庆道:“太子殿下,城中抓到可疑人数名,都已关押起来,请问如何处置。”

    隆庆道:“可有审问?”

    董骁道:“事关重大,并未审问。”

    隆庆点零头:“我不能离开,让钟贤去看着审一下。”

    钟贤跟着董骁出了皇宫,两个人乘轿,一前一后,直奔朗中署。

    在董骁的朗中署,钟贤把宫内的人员布防情况大概讲了一遍,大部分都是子辽所控制的人员武装情况,重点是殿前侍卫和带刀侍卫。

    董骁点点头,表示了解了。

    这些情况虽然他并不直接掌握,但是昨晚上定下了心思之后,就仔细揣摩了一下,跟钟贤所的大差不差。

    至于如何破局,他已经有了对策,实话,他掌管的御林军对上那些侍卫,就是砍瓜切菜,毕竟那些侍卫再厉害也只是个人武力。

    而御林军能称为军,是经过了严格训练的,尤其擅长合击,只要御林军冲入皇宫,子辽必败。

    所以董骁信心满满,向钟贤把自己的应对想法了一遍,两人又针对细节讨论了好久,这才敲定了各项环节。

    其实对付一群还没来得及造反的反贼,并不需耗费太长时间,但是为了保证隆庆和陈皇后等饶安全,钟贤不得不一再强调,绝对不可走露消息。

    十月初,北方的唐国北海郡已经飘雪,而魏国的南阳郡还温暖如春。

    相州牧张何刚刚完成了他的微服私访,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消息,也大体上掌握了相州、镇州的真实情况,回到相州的张何踌躇满志。

    而不远的南阳郡,秦朗正在面对着许多稻苗发呆。

    在濮阳的一季试种,秦朗的新式肥料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让百姓们对秦朗极为感激,甚至称呼高产的稻种为“秦公米”。

    能让百姓的粮食增产,秦朗当然也很高兴,但是“秦公米”这个称呼,他觉得自己还承担不起。跟袁爷爷相比,自己差得太远了。

    为了能够配得上百姓的称赞,秦朗决定在稻种这里再稍稍深入一下,把杂交水稻搞出来,于是早就交待了濮阳农户,在稻花开的时候,仔细寻找花粉败育的退化雄蕊。

    还画了一副很大的图挂在田间地头,并从南阳专门调配了几千只放大镜免费发放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