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零一章 关键的两个问题

    魏武帝虽然简朴,但却不是普通百姓出身,他同样是拥有封地和武力的士族。

    隆庆这才意识到,秦朗并非士族,只是一个士人而已,远远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力量,虽然担任南阳郡守一职,但不到州牧,就很难建立起自己的家族。

    没有家族,也没有封地,更没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如果掌控了朝廷的逆贼除去秦朗的官职,那么他就只剩下孤身一人,毫无依靠。

    所以指望着秦朗的庇护,只能一时,最为关键的,还得靠血亲的族群才校

    魏武帝只有隆庆和霓裳两个孩子,也只有陈皇后一位妻子,亲族并不多。

    而且,那些亲族给隆庆的感觉并不好,他甚至觉得这里面有皇亲国戚的参与,因为他和霓裳死掉之后,能够继承大魏皇位的,就是那些亲族了。

    这也是他逃出大业后,没有投奔任何亲族,而是来找秦朗的原因。

    “难道对付这些逆贼,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隆庆心有不甘,但是他知道自己现在处于绝对的劣势。

    秦朗想了想,道:“殿下如果有亲族,想必手里还是有些军队的,不妨去投奔……”

    他还没有完,隆庆就摇头否定:“不行!那些亲族根本不值得信任。我们平时的往来就很少,而且为了约束这些皇亲国戚作威作福,祸害百姓,父皇跟他们已经不知吵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是不欢而散。”

    “这些年父皇多次对皇亲国戚下手,已经引起了他们的不满,有的人甚至在私下的场合里诋毁父皇。这些亲族现在完全靠不住,如果我去投奔,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秦朗想到霓裳公主和陈皇后,既然隆庆都没有去投奔亲族,那么她们俩又是去投奔谁了呢?

    但是这个念头仅仅只是在他心里转了一下,并没有出来。

    隆庆太子又道:“本来这次在濮阳试种稻种,获得丰收之前,父皇就已经在朝堂上提出要擢升你为邓州牧。”

    “有了州牧的身份,就可以开府,你将会从士人慢慢走向士族,如果时间足够的话,倒是可以慢慢发展自己的武力。可惜……”

    隆庆此时再后悔也没有用,当时朝堂中一片反对之声,魏武才没有坚持。

    而秦朗现在只是一个郡守,并无权利组织自己的军队,充其量有些郡府兵,但实际上都归属州牧管辖。

    好在南阳荒废已久,连州牧也没有,所以秦朗此时的上官就是襄阳府的刺史。

    刺史掌管数州,是真正的士族,其家族必然有郡望。

    所谓郡望,郡自然指的是郡县,而望,指的就是名门望族。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指在一郡甚至多个郡中的名门望族。

    秦朗虽然是郡守,但其家族势力远远没有达到郡望的程度,也就算不得士族。

    隆庆有些惋惜的想,如果父皇能早点把霓裳嫁给秦朗,也许现在会稍微好一点。

    “秦朗,我记得你是武陵人,家中还有什么人吗?”

    秦朗家里哪还有什么人,他摇了摇头:“我父亲这一支人丁单薄,我父亲那一代就只有他一人而已,由于父母早亡,只剩下我一个人。”

    隆庆欲哭无泪。

    在没有发生这些事之前,他还觉得秦朗家里没有太多人是一个优点。

    毕竟把公主嫁给他,秦朗家族人越多,攀龙附凤之辈,倚仗皇亲国戚之名为非作歹的也就越多。

    可是现在看来,想要指望秦朗拉起一支队伍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秦朗倒是觉得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好纠结的:“殿下,我之前也曾经过,如果殿下要复仇的话,并不难,南阳的武力足以帮助殿下征讨反贼,夺回基业。”

    隆庆也知道秦朗有着超乎寻常的武器,倚仗这些武器,可以轻易消灭数万大军。

    但是隆庆觉得如果缺少士族的支持,就算是把大业杀了个血流成河,也只会让大魏变得分崩离析,最终治理下,还是要靠那些士族。

    他想了想,还是决定把心底的疑惑出来,看看秦朗有没有办法。

    “我也知道南阳有犀利的大炮,可敌数万大军,但我有两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没办法反攻回去。”

    秦朗也知道这段时间隆庆情绪十分低沉,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不打回去,现在隆庆出理由,于是仔细聆听。

    “首先就是我没有搞清楚,父皇这一生可谓是兢兢业业,是一位难得的明君,可仍然有逆贼想要谋反,而且他们居然还成功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如果不能找出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算我杀回大业又有什么用呢?难保朝堂中的诸臣不会再次造反。”

    “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今大魏几乎全由士族把持,得不到士族的支持,就算我夺回皇位又能怎样呢?难道治理下的时候,他们不听我的,就用大炮杀过去吗?”

    “我现在的遗憾就是,支持我的士族太少了,虽然你身为郡守,但也只是士人而已,远远没有达到士族的程度,能给我提供的支持,太有限了。”

    秦朗总算是听明白了隆庆心中所想,其实他想不通的这两个问题,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那就是知识的传常

    “殿下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教育的问题。”

    “教育?”隆庆不理解,怎么会跟教育扯上关系。

    秦朗详细解释道:“殿下觉得治理下为什么非要靠士族不可?”

    隆庆皱眉想了想道:“学识只是一方面而已,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持着一郡甚至一州一府之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话语权,否则凭着如今的科举,下的读书人如此多,治理下却依然离不开士族。”

    秦朗完全同意隆庆的观点,继续问道:“那么殿下觉得士族能够把持着话语权,又是因为什么呢?”

    隆庆答道:“因为士族的底蕴,他们族中子弟比起平民百姓来更加优秀,也更有机会成为朝廷的官员,进而再度加强了士族的底蕴,如此循环,普通百姓如何能够抗衡,所以才能把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