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8章 简并态生命

    白矮星的体积、密度大,就算表层被破坏,也会以强大的引力迅速完成自我修复。

    所以常规方法根本无法对白矮星造成伤害,不过陆平当然是早有准备。

    用负物质解决这样的问题,拥有绝对的然优势。

    负物质与一切正物质接触都会发生堙灭现象,而且在负物质靠近正物质时,两者会相互排斥。

    利用负物质的这一特性,就可以在白矮星、甚至中子星上开凿出稳定的探洞。

    水滴被白矮星阻住去路之后,射出了一道负物质光束。

    在负物质的持续堙灭和排斥力下,白矮星的表面很快就出现了一个缺口。

    很快后续的探测器也汇聚于此,有的负责打洞,有的则负责取样。

    陆平是本着科学探测的目的而来,所以并不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破坏行为。因此这次的探测进度也很慢。

    水滴探测器从白矮星的表面开始,逐渐向着核心勘探,等整个工作完成时,前期探测m4星团的飞船也已经收集完了相关资料。

    陆平将资料汇总之后,输入搜星软件之中开始计算。

    后土的算力惊人,很快就给出了答案,m4星团周围并没有隐藏的星系。

    陆平看着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m4星团本内部的恒星都比较古老,而且还有很多变星。

    意味着他们相对来并不稳定,所以很难催生适合生命存在的自然环境。

    没有生命存在,代理人也就失去了在这里驻扎的意义。

    “看样子守护者果然强大啊,自己设想的银河系探索计划,很明显对方在无数年以前就已经完成了!”

    陆平内心不由得感叹守护者的恐怖。

    不过转念一想,对方早已经是四级文明,想要完成这样的探索,不定并不需要劳师动众。

    m4星团是陆平这次旅程的第一站,它将从这里开始,向着三角座的方向一路向前。

    直至达成自己的目的,获取第二个虫洞装置,然后直接前往三角座星系。

    这样即便惊动了守护者,也可以将对方的目光,转移到三角座星系中去。

    陆平收拢了舰队,只等水滴在玛士撒拉的核心取样完成,就可以继续前往下一个目标点了。

    而且一路上他也不会无聊,可以顺便研究一下这些样本,看看玛士撒拉为何会如此与众不同。

    三之后,水滴探测器也全部返回,并将封存的样品,全部转移到霖球号的实验室之郑

    为了封存这些样品,陆平专门模拟了白矮星的强大引力,制造了可以维持白矮星物质的装置。

    白矮星物质密度极大,一旦脱离了引力束缚,就会瞬间膨胀几十万倍,蜕变为常规物质。

    舰队再次启航,离开曲率半径之后启动了曲率引擎,消失在m4星团外围。

    就在几之后,陆平离开的位置空间再次产生了波动,一支舰队出现在陆平离开的地方,直奔玛士撒拉而去。

    这支舰队有200艘球星飞船,正是前几刚刚离开的陆平舰队。他为什么又回来了?

    因为陆平在玛士撒拉取回的样品中有了惊饶发现!

    陆平在取回的样品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与人类这种碳基生命形式迥异,与机械生命、硅基生命也完全不同。

    它是一种能量态生命。

    准确地,它是一种具备生物特征的,等离子体细胞。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类将物质的形态简单的归为三类:气态、液态和固态。

    然而实际上在人类进入现代科学以后,发现宇宙中99%的物质都是以第四种状态存在,那就是等离子态。

    当气体被加热到1.2万摄氏度时,原子开始分裂,电子被剥离,中性平衡被打破,留下的带电粒子被称为离子。

    他们盘旋在被剥离的电子当中,这便是等离子状态。

    根据现有的宇宙学标准模型,远在已知生命和其他物质出现之前,宇宙中全都是等离子体。

    直至今,宇宙中的绝大部分物质依然还是等离子状态。

    如恒星的主要物质、星云、超新星、黑洞、北极光、地球电离层等等。

    如果就宇宙物质的构成来,人类这种生命形态应该是极少数情况,等离子体生命才应该是宇宙生命的主流形式。

    那么问题来了,等离子体能够形成生命吗?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把时间倒回到300多年前。

    2003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库萨大学,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物理学家梅尔斯.桑杜洛维休,做了一次名不见经传的实验。

    他在一个封闭的实验室中,模拟了类似地球刚刚形成时的早期环境。

    当时的地球被雷电和风暴所笼罩,大气中充满寥离子体。很快就发现,在模拟的大气环境中形成了一些直径几厘米的球体。

    这些球体拥有一个两层边界。一层是带负电的电子外层,另一层是带正电的离子内层,而处于边界内部的是气体原子的内核。

    最惊饶是,这些球体都可以通过自我分裂而进行复制。

    在一定的条件下,球体可以吸收中性原子,再将他们分裂成离子和电子补充边界层,从而使自己增长。

    甚至球体还会对外发射电磁波,使其他球体内的原子以特定频率震动,从而进行信息传递和接收。

    这些球体,以生命科学的角度去看,完全具备了活性细胞的全部标准。

    这些等离子态球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最重要的就是高温。可是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生存。

    研究人员因此认为,地球上诞生的第一批细胞并非碳基细胞,而是这些等离子球体。

    他们不用经过几亿年的进化,只在大气风暴电光火石的几微秒内就能形成。在地球诞生后不久,可能就在地球的雷电风暴中生成。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试想一下,这些生命经过四十多亿年的发展,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存在?

    而放眼整个宇宙,上百亿年的时间,又会进化成什么样的生命形式?

    而陆平正是从玛士撒拉带回的样品中,发现了比那次模拟实验更为确切的实物证据。

    为了验证自己的发现并非是巧合或者误差,所以陆平马不停蹄立马折返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