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8章 高产的学者

    (PS:前面第326章“英语试卷”情节,所涉及的数据有问题,在这章做了修改。 以前的修改不了了,好像10天前的章节作者得申请责编帮着修改。</p>

    但几个数据完全不影响阅读,甚至绝大部分读者都忘了,在此特意提醒记忆力超群的读者朋友一下。)</p>

    《心理学:颠覆论》,这是李凡的一篇期末考试试卷,一个月前正式发表于极其小众的《心理学报》半月刊,一个月后的今天,终于还是被新闻媒体给刨出来了。</p>

    在《心理学:颠覆论》,李凡运用了七种方法(假设检测的P值、效应量的置信区间、综合两次研究分析……)对过去一年内,发表于世界顶级心理学杂志期刊的36篇学术成果成功重复进行了评价。</p>

    最终,李凡发现了这36篇之只有11个可以重复,并由此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所谓的心理学,根本不靠谱!</p>

    其实说白了,36篇学术成果,经过李凡的第二次推导验证后,只有11篇得到的结论不变,其他25篇全错!</p>

    这个结论太吓人了,将这个结论放大,难道,心理学界,大部分的结论都是错误的么?</p>

    这无疑是向学术界投放了一枚炸弹!</p>

    李凡的这篇《心理学:颠覆论》,脱胎于前世著名的颠覆性学术研究《Estimating-the-reproducibility-of-psychological-science》和《Reproducibility-Project:Psychology》。</p>

    李凡综合这两种研究,又在平日里对国际心理学期刊杂志的某些项目进行了简单实验和推理,完成了这篇《心理学:颠覆论》。</p>

    《心理学:颠覆论》一经抛到后,仿佛星星之火,迅速燎原!</p>

    仿佛一夜之间,整个络完全炸锅了,新年之后,第一个争议事件诞生了。</p>

    “李凡这研究我虽然看不懂吧,但是结论我知道啊,这不是说心理学是伪科学嘛!”</p>

    “李凡,虽然你在国学方面很牛逼,又立说又出书,国学这方面你也没谁了,但是,心理学你别掺和了!”</p>

    “术业有专攻,知道不?”</p>

    “要是一大半的心理学结论都错了,那全世界的心理学家都是干嘛吃的?!”</p>

    “李凡,你这绝对是飘了!还是回去研究国学吧,心理学这方面你是纯外行啊!”</p>

    ……</p>

    关于这篇学术作品,支持李凡的友基本没有多少,毕竟李凡从来没在心理学方面展露过头角,而且,这篇学术作品如它的名字一样,颠覆性和否定性太强!</p>

    直接把整个心理学弄成了“伪科学”,说这36篇研究有一大半站不住脚,这惊掉众人下巴的言论,任谁也无法置信啊!</p>

    况且,发表人还是个国学专家,跟心理学没有任何关系,即便这个人是大名鼎鼎的李凡!</p>

    面对一边倒的舆论,李凡合手机淡然地道:“这学期的选修课安排给我看一眼。”</p>

    室友们纷纷大惊:</p>

    “啊?他们在质疑你啊!”</p>

    “李凡,你不想说些什么么?”</p>

    “友们都说你这篇作品完全是在胡扯,你这么淡定,难道你这个寒假修了个仙?”</p>

    ……</p>

    李凡之所以淡定,有两方面原因:一,这篇研究所产生的一边倒的质疑,他早已经在预料之了,毕竟那两篇研究报告在前世也遇到了同样的境遇。</p>

    二,和友们有什么好争辩的,本身学术水平教育背景大家都不对等!好小学生说1+1等于2,数学高材生偏说不等于2,怎么交流?</p>

    自己解释的东西友们都理解不去,李凡还会傻乎乎地去试图改变民们的想法?</p>

    学术交流,一定是在双方水平对等或者接近的时候,才能进行,否则是空谈。</p>

    李凡懒得回应,从室友手接过这学期的选修课安排表后,便打开电脑开始在选课。</p>

    ……</p>

    关于李凡这篇作品的讨论,因为李凡特殊的身份,整个络的讨论愈演愈烈!</p>

    很快,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研究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无一例外,基本全部都是持否定态度的。</p>

    京师大心理学教授李刚,发表长微博进行系统分析:</p>

    “李凡的研究具有多处问题,取样带有倾向性,并大量地进行了推理和揣测,极不严谨!</p>

    Error、Power以及Bias都存在严重问题……</p>

    我认为,这是一篇幼稚的初级的研究报告。”</p>

    李刚教授所指出的研究报告的不严谨性,这个李凡也承认,因为李凡没有必备的实验条件和科学团队支撑。靠他老哥一个,他也做不到对每一个研究成果进行彻底性大规模的研究。</p>

    所以,对其他学术成果的验证,李凡的样本量很小,而且都是取自于身边的同学。</p>

    甚至有些学术成果的正误,李凡不得不进行合理推测,并得出个人结论。</p>

    这个“合理推测”没人认可,在大多数专家们的眼,什么是“合理推测”?那不过是李凡这个心理学门外汉的臆想。</p>

    李凡这篇学术研究的最大软肋是:受限于个人身份,他不可能有完备的实验条件,做不到详尽严格的验证过程,并在报告多次地进行推测,使研究报告说服力不高。</p>

    这也的确没办法,李凡毕竟不是大教授,没有自己的科学团队。总不能为了验证一个结论的正误,去调查成千万的人吧,他不具备这个条件啊。</p>

    李刚教授发布微博后,浙大心理学讲师欧阳震南再度跟进,继续李凡这篇章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p>

    1,李凡低估了实际的失败率,因为除了抽样误差,还有其他误差。</p>

    2,重复实验应该尽可能和原实验接近,李凡并没做到。</p>

    ……</p>

    连续两名心理学专家的公开“倒李”后,更多相关专家加入到了讨论之。</p>

    郑云教授说这学术研究极不成熟;</p>

    心理学家马海接受采访时,说李凡的验证过程没有任何严谨性。</p>

    一位博士生匿名说这篇研究报告毫无价值。</p>

    ……</p>

    李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直到第二天早晨起床,看到很多专家跳出来的时候,他真坐不住了!</p>

    李凡躺在床呆呆地望着手机,整个人都不好了,之前的博大胸襟也缩水了,此时的他超凡旷达不起来了。</p>

    当整个社会舆论,从普通老百姓到相关专家一齐反对自己观点的时候,而且形态愈演愈烈,李凡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淡定下去了。</p>

    李凡承认自己这篇研究报告的确缺少大量精准数据的支撑,也承认专家们质疑一些地方的确有理有据,但他是不开心!</p>

    于是,他决定做些什么了!</p>

    遇到这种情况,有些人会蹦起来和别人争辩是非甚至喊爹骂娘!有些人愤愤不平但默不作声……因为性格原因,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法未必都不一样。</p>

    而李凡的做法是:保持缄默,并疯狂发表心理学学术作品!</p>

    “豁”地起床,脸也没洗牙也没刷,下床来到电脑桌前,翻开笔记本后准备码字,可写点儿什么呢?</p>

    马强像学期每天一样,起床后都会轻弹一会儿吉他,当今早吉他声再次响起的时候,李凡的手指也便在键盘敲击了起来:</p>

    《音乐与创造力》</p>

    创造力分为发散性创造力和聚合性创造力,真正的创意才,必定既是发散者,又是聚合者。</p>

    ……</p>

    欢快的音乐可以提升创造力,它同时具备正向情绪诱发力和激发性强烈的觉醒成分两个特质,而这些都对思维的灵活性颇有助益,从而进一步提高创造力。</p>

    (完)</p>

    落下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马强的吉他也弹完了。</p>

    李凡给陆丫丫挂了个电话,问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能不能破例发表在《国学时代》,因为纸质报刊《心理学报》更新实在太慢了,影响力也太狭窄了。</p>

    陆丫丫刚刚从美国实习回来,她接到电话后便请示了总编,总编的答案当然是没问题!</p>

    她道:“主编说了,你两个多月都没在《国学时代》发表章了,不管你写什么,我们都给你开专区!我们等你等得好辛苦啊,李大作家!”</p>

    《国学时代》APP,【李凡专栏】于次日正式线,《音乐与创作力》一作为第一篇章正式发布!</p>

    当早起床看到自己的章时,李凡拿不定主义,自己接下来的第二篇研究写些什么呢?</p>

    寝室内的电视机正播放着《动物世界》,里面传来了充满磁性的声音:</p>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了,这是个交配的季节……”</p>

    李凡灵感来了,他马下床,在电脑敲下了如下标题:</p>

    《论倭黑猩猩双xing恋问题》。</p>

    不过,李凡又默默地给删除了,心道:想我也是个公众人物……</p>

    更改标题:《鸟笼效应》。</p>

    什么是鸟笼效应?是: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p>

    “鸟笼效应”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在前世,是由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所发现的。</p>

    之所以叫鸟笼效应,它的由来是这样的:</p>

    1907年,詹姆斯和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说他一定会让卡尔森养一只鸟的。</p>

    卡尔森自然不信,然后詹姆斯送给了他一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并不在意,只当它是个漂亮的工艺品。</p>

    可结果,过阵子后,那个鸟笼便多了一只漂亮的鹦鹉。</p>

    这篇《鸟笼效应》发表后的第二天,李凡再发一篇章:《记忆遗传新假说》。</p>

    记忆可以遗传下一代这个观点,本来已经被证明为错误言论了,不过,在这篇《记忆遗传新假说》的章,李凡重新肯定了这一观点,并推测了记忆与心理学和遗传学之间的联系。</p>

    周四,发表《抑郁症与身体健康》,提出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障碍,更是系统疾病!它会影响到整个身体,尤其是身体解毒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有更高风险患有癌症、心血管疾病等。</p>

    周五,发表《论倭黑猩猩双xing恋问题》……嗯,还是发表了。</p>

    周一到周五,一共五天时间,李凡每天发表一篇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或者预想。</p>

    友们明白了,这李凡是打不死的小强,大家越质疑他的水平,他越不停地发表作品,闭口不言,不争不辩,只用一篇篇的作品说话。</p>

    不过,帅李啊,你发表章表述的观点和结论,凭什么说是正确的啊?而且,有些还是你推测假想出来的。</p>

    一些专家们的质疑声渐渐没有了,因为李凡发表作品太频繁,他们应付不来了,毕竟合理的批判,也是建立在深入研究的。</p>

    可友们的质疑声还在继续,友们不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对于其一部分人来说,和自己观念不同的是错误的。</p>

    他们还给李凡起了一个新的外号:空想家。</p>

    李凡一度以为自己这“空想家”的帽子一时半刻摘不下去了,直到下周周三,李凡连续发表了10篇心理学章后,他的转机出现了。</p>

    ……</p>

    周三那天晚,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Chris-Bosh回到京大,准备继续开始自己为期3年的京大教学任务。</p>

    回到办公室的时候,程教授将学期考试的试卷放到了他的桌子,并用蹩脚的德语道:“Guten-Abend,professor!”(教授,晚好。)</p>

    Chris-Bosh满面惊色:“Gute-Nacht,professor-Cheng,Ihr-deutsch-wunderbar。”(晚好,程教授,你的德语好棒啊!)</p>

    程教授懵逼,用英语道:“Let’s-municate-in-English!”(咱们还是用英语交流吧。)</p>

    随手翻了翻那沓期末考试试卷,波什教授一头雾水,完全看不懂,直到无意翻到了那篇英试卷,他那深蓝色的眼睛里绽放出兴奋的光芒:</p>

    “oh-my-God!written-in-English?”(我的天啊,用英写的?)</p>

    程教授说这是李凡写的,是班里最好看的那名男学生。</p>

    波什教授点头,说那他知道谁写的了。</p>

    翻开整篇试卷,从开头第一眼开始,他那双深蓝色的眼睛越睁越大,越来越亮。</p>

    当读完整篇试卷后,波什教授拿出手机,拨出了号码,结果没通,然后他骂了一句:“Fuck!”</p>

    在程教授错愕之际,波什教授的电话直通普林斯顿大学某办公室,“Hey,buddy,I-have-an-interesting-project-form-a-student-in-China,do-you-have-any-interest-in-doing-it?”(嘿,哥们,我有个华国学生提出了个有趣的项目,有没有兴趣去做一下?)</p>

    一旁的程教授一时间怔住了,他目光落在了试卷那鲜红的96分,有些忐忑不安。</p>

    【未来两三天可能更新不稳定。</p>

    好像突然进入疲劳期了,脑袋不转灵感全无下笔无力,写每一句话可能都卡壳。我尽快调整一下,争取在两三天内调整好状态,把质量提一提,也把更新稳定下来。】</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