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四 惊鸿(六)

    梁浩轩平时喜欢翻看点杂书,这,你是知道的。

    只是,看书这件事本身,或许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样高大上。

    一月份的这个冬日午后,没能看到她出现在对面马路之后,梁浩轩到书店里看书去了。

    她叫梅玲玲,对于梁浩轩来说,属于隔壁班的那位女生。

    你微微一笑:事先又没约好,这书店“偶遇”的一幕,恐怕不会重演了。

    是啊,这样的一个冬日午后,就是在书店里,也是蛮冷的。尽管是在室内,那寒冷的气流,依然会沿着颈脖、衣袖口、裤腿,悄然无声的往里钻;接着,就会透过表面的肌肤,往骨子里、心坎边渗去。冷气虽无形,那人体内肆意冲闯的寒意,却像毒蛇的信子一般,依稀可辨。梁浩轩走到靠北一侧的书架旁,先是双手相互猛搓了一阵子,当那冻得接近白纸的双手渐渐呈现出一丝红润后,他取下一本《红楼梦诗词选》,信手翻看起来了: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这,倒是可以看作整部《红楼梦》的主题啊:梁浩轩这样想着,下意识地眨了眨眼;然而,当他睁开双眼后,书本上这屈指可数的几行诗,却有点迷离恍惚起来了,就像天尽头那庙宇之一角,飘荡其上,是那流岚、白云与薄雾:书本与人之间,其实有着一段距离。这样的一段距离里,是目光在跋涉!一瞬间就能够尽收眼底的路程,也叫跋涉吗?确实,如果只持续一二十分钟,自是轻而易举;只是,如果是一两个小时、两三个小时,你还有那么多轻车熟路的感觉吗?时间久了,那种酸胀、干涩的感觉,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眼睛花了”“眼睛有点花了”:这样的话语,也算生动。哦,那一行行字,也有着云丝般微微颤动的时候;那一行行字,相互之间,原本也是泾渭分明的,只是,有那么几个瞬间,它们也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番。是啊,这就看走眼,是叫走行。当两三行文字混杂在一起,就像油滴到水里一样。那迷离恍惚的瞬间,你的观察、辨析、判断、理解能力,不也在经受着某种考验吗?

    其实,看书也不简单,她对人的体力、眼力、脑力,都是一种挑战。据我的观察,真正爱看书的人,将远远不及那些无意于书香之人!这是问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看书,像长跑一样,对人是一种考验,而且是不能够打折扣的考验。看书,往往是和某种类似于缘分的东西连在一起的。这,无法勉强。

    “我扑到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不错,书本是精神食粮,只是,那么多的“食粮”,对每一个人都适用吗?退一步说,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精神食粮的要求,会完全相同吗?一本具体的书,就没有特定的阅读对象吗?其实,看书这件事本身,未必都笼罩着光环,未必都值得赞美啊!哦,那一天,也就是在这家书店里,我遇见了梅玲玲。那一天,可不像今天这么冷的。

    我一向喜欢说“看书”,这“看书”跟“读书”,其实是有某种区别的。所谓“看”,可以是信手翻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是任选其中的一两页。那一天,和“文”有关的书,我已是翻阅了好几本了。只是,就像那不曾放盐的菜肴一样,总像是缺了些什么。这样想着,我踱着步子,来到了那标有“自然科学”字样的书架前。翻看了一阵子之后,我突然耳根一红!幸好,没人注意到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之后,任凭那小鹿子在心口狂奔,我还是将那一本书拿到手里了。当人与书之间的那段距离被抹平之后,我恍如驾着一叶扁舟,飘荡在那小河里。小河的两岸,芳草如茵,几株稀疏的桃树,点缀在一大片草地上。一阵狂风吹来,树上的花瓣,就飘在我眼前,飘到了水面上,飘落到草丛里。船行尽头处,恍然就是一个小山洞了。哦,据说当年那位捕鱼的人,就曾舍舟而入其内,后来就到了那世外桃源。只是,我那么一个瞬间,我心头一惊:我所赖以前行的这架小船,似乎是纸糊的?惊愕之际,头脑轰轰轰的响起来,我一咬牙,将这本书合上了,看看没人盯着我,我才暗暗吸了一口长气,接着将那本书放回了原处。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所看到的,只是看书这件事情本身,至于你看的是什么书,倒是“无人问津”的了。不过,我想了想之后,还是回到了那“文艺”类的书架前。谁都有这样的感觉,有些秘密,“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一次,我拿起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我很熟的。拿着她,我也就不急于翻看,而是借此机会,让自己的呼吸调整到比较常见的状态。好一阵子之后,漫不经心地,我翻看起这本《唐诗三百首》来。翻看了片刻之后,我顺手就翻到了整本书的最后一页。那最后一页,是这样一首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什么意思呢?“惜取少年时”,自然说的是珍惜青春年华了。后人解读此诗,大体上就从这一句入手。只是,后两句又意味着什么呢?很明显,在作者看开,“花”是美丽的,“枝”远远不如她,于是,诗人就要劝诫人们不要“空折枝”了!而这“花”,显然应该是......“浩轩,你——”一个银铃般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