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章 陆游:大宋诗坛“战斗机”

    提到中国文学脉络,学者总会这么阐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因此,大宋最引以为豪的便是词,却不是诗歌。但是,大宋仍旧有一首诗《示儿》可以和唐诗媲美,“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仍旧有一位诗人,毫不亚于唐朝的众多诗豪。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爱国诗人,现存诗歌9363首,号称诗歌创作“战斗机”的陆游。

    别小看,他可是“官二代”

    1125年10月17日,陆游出生在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这一年是个什么背景呢,原来那位有名画家兼被俘皇帝宋徽宗赵佶已经执政第7个年头,而北边的金朝皇帝太宗正好命令将军完颜斜也为都元帅,统领金军攻打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主战派李纲的顽强抵抗,金兵无法攻入,双方遂签订“宣和和议”。与此同时,金国俘掳了逃亡中的天祚帝,辽国自此灭亡。辽国灭亡后,北宋和金国之间的缓冲带就再也没有了,宋金便成为摆在桌面上的劲敌,两大国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都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从这点来看,陆游还真不幸,遇到了一个傻逼皇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必须将北汉留下以抵抗辽国的进攻。而宋徽宗竟傻不吧唧的联合金朝共同灭辽。所谓的联合,一般都有技术成分,自己是板上的鱼儿,就别去猫咪该干的事。于是乎,陆游就稀里糊涂地出生在这个战乱年代,注定过不了清闲幸福的快乐日子,对于苏轼、晏殊、欧阳修等文坛大腕所过的太平日子也就只有羡慕的份了。

    虽然,陆游出生的时代背景不好,但令人欣慰的是他并没有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因为,要是“农二代”,陆游也就可能像朱元璋那样喝不起汤,吃不起饭,只能给地主放牛,牛要是没吃饱,回家就得被地主张三、李四用鞭子抽打。至于读书,那可就是水中捞月,梦里看花,是奢侈和妄想了。当然,就更不可能会考中科举,走进官场。

    运气不赖的陆游,投胎总算投了个好地方,很幸运地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陆宰是南宋著名的藏书家,家有藏书数万卷,“越州藏书三大家”之一。除了藏书之外,陆宰还是一个地方官员,在徽宗政和中,为淮西提举常平(相当于淮西的财政厅厅长)。宣和六年(1124),为淮南东路转运判官(主管粮食财务运输的官员,相当于粮食局局长、银行行长)),迁京西路转运副使等(地方粮食财务运输的二把手)。不过,作为陆游一家人,最感谢的不是陆宰,而是陆轸。因为陆游的近祖从没有当官的,直到陆轸开始,才进了官场。陆轸是陆游的高祖,7岁就能吟诗,后来因为才华出众,很年轻便考上进士,从一个农家少年一跃成为国家官员,当过太傅(位列三公,一品官员),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吏部侍郎(相当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官。当然,陆游的亲人还有一些官员,比如他的祖父陆佃,在哲宗当政时做过礼部尚书(教育部部长)。陆游的大哥陆淞,当过辰州太守(相当于辽宁省盖州市市长)。二哥陆子清,岳州知州(相当于湖南岳阳市长)。

    陆游生活在这样的官宦家庭,自然要比孔子、庄子、郑板桥、蒲松龄等要幸运得多,读书学习的条件就可想而知了。肯定不是,读书把家读穷,还得背一屁股烂债。

    才华遇到权贵就得靠边站

    由于陆游是“官二代”,从小就有条件读书学习,再加上他又十分聪明灵慧,因此很小就展露出不错的才华。据史料介绍,10岁时陆游就熟读了陶潜、王维、岑参和李白的诗篇,有“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的好学精神。12岁时,陆游就能做诗人,在当地那可是相当有名,甚至有人叫他“小李白”。

    因为出生于官宦世家,又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陆游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一大批文人一样,做梦也想当官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当时,要想做官有两条路:一是科举,二是举荐。其中科举是最正式的途径,读书人最大的光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及第,名正言顺地踏进官场。李白走的是就是举荐的道路,直接由皇帝特招进翰林院工作。但是,陆游觉得对于大多数文学青年,举荐这条路太难,也不靠谱,还是走科举更为正道,把握也更大。于是,16岁那年,陆游就第一次到都城临安,满怀信心地进军考场,不过由太过年轻,终以失败告终。第二次,19岁的陆游再次去临安考试,尽管这时陆游已是知名的青年诗人,但结果仍然是名落孙山。前两次考试,有学者称并不是因为陆游的才学不好,而是因为当时正是投降派秦桧当政,陆游在科考中力主抗金,表达主题不符合时代要求,便被取消了考试名次。

    无奈,陆游只得回到家中准备继续努力,期望下届再考。岂料这期间,他的父亲不幸逝世,陆游便在家里守孝,错过了后来的科举考试。之后,一等就是10年。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29岁的陆游再次带上行李赶赴临安,准备破釜沉舟,在此一搏。

    经过十年的韬光养晦,陆游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大文豪。按理说,这时陆游考科举,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才华横溢,天下闻名,考中应该如囊探物。但是,命运再次给陆游开了一个玩笑。在首都考场,陆游遇到了自己的克星秦埙,秦埙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由于陆游的文章的确太好,主考官陈之茂一看试卷,就拍案叫绝:“真是个有才华有血性的年轻人啊!”人才难得,便秉公执笔,随即把陆游录取为第一名,秦埙排在了第二。问题一下就严重了,秦桧见到自己孙子竟只得了第二,颇为不快,脑海中就打起了坏主意,随后进宫对皇帝宋高宗进了谗言。于是,在殿试时,陆游不幸被皇帝淘汰,就连带提拔他的主考官陈之茂也被贬官。

    当才华遇到权贵,稍有不慎,处理不好,一切就得靠边站了。陆游被取消考试资格后,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家中,过起了小百姓的平淡生活。

    大文人的凄婉爱情

    其实,在陆游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后,家里就出现了变故。一是自己的父亲死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经济条件顿时不如以前。二是感情出现了问题,由于前两次考试都没能考中,陆游的母亲便认为他是因为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影响了仕途。就像现在的高中生、大学生一样,读书时谈恋爱,家长就会干涉,称过早恋爱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毁了前途。

    当时陆游结婚很早,10多岁就和自己的表妹唐婉谈起了恋爱,20岁不到就走进了婚姻殿堂。两口子一个才华横溢,一个貌美如花,新婚后爱情甜蜜,整天如胶似漆。陆游的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开始有怨找不到理由。在陆游参加两次科考都以失败告终后,她便有话可说了。

    随后,陆游的母亲便发言道:“你整天陷在儿女情长中,怎么能有好的前途。我们陆家难道就要在你这一代萧条了吗,我看你应该切断和唐婉的关系,把她休了吧,为了陆家,也为了你的前途,必须这么做!”

    在封建时代,母命难违,尽管陆游有一万个不同意,但唐婉还是被逐出家门。当时,唐婉被逐的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于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后来,也有一种手法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到底是哪一种原因,也没细究的必要,但总之他们分手了。

    唐琬离开陆家后,就改嫁了皇族赵士程。后来,陆游和唐婉几乎没再见面,直到10年后的一次重逢。当时,是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游玩,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春游。两人的意外相见,不仅不能执手相看泪眼,更不能当面相诉离情,只能将心中的思念埋藏在心底。见到陆游后,唐琬派人给陆游送了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随后便与丈夫离去。见到自己心爱的表妹,陆游万分伤心,就是园子的墙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知道这首词后,心中悲切无处所,也附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写完《钗头凤》后,唐婉更是悲伤。想起自己和陆游的爱情生生被父母给剥夺,自己的人生悲剧实在让人绝望。之后,她便茶饭不思,越想越悲伤,最终因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对此十分难过,这段爱情悲剧让他终生遗憾。后来,他又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以表达自己对唐琬最深的怀念。

    步入仕途后的雄奇诗篇

    科举考试中被秦桧破坏,考场失意的陆游回到了家乡。凑巧的是,在家乡没呆多久,一代奸臣秦桧就死翘翘了。于是,陆游找准机会给当时的大官员辛次膺写了一封自荐信《上辛给事书》,文章旁征博引、气势夺人,深受辛次膺的喜欢。再加上陆游的老师曾几已经被起用,34岁的陆游便在绍兴28年(公元1158年)被任命为福州宁德县主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绍兴29年秋,陆游又改任福州决曹,主管刑法工作。但是陆游对这类小官员不太感兴趣,觉得自己的才华没被重视,便于当年9月给时任左丞相汤思退写了一封自荐信。这有点类似于杜甫当年写《三大礼赋》,李白写《玉真仙人词》,韩愈三上丞相书,均是走的自荐道路。汤思退看了陆游的自荐信,大为欣赏他的才华,便举荐其调到临安做删定官。虽然这也是一个小官,但可以接近中央,对陆游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和喜事。

    当了删定官之后,陆游常常向皇帝赵构上书言事,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但是好景不长,由于陆游常常上书一些皇帝不太喜欢的问题,又被贬回到了老家山阴。

    后来完颜亮篡夺帝位后,举兵攻打南宋,陆游被召回了朝廷,任枢密院编修官,虽没有亲自参与战斗,但在幕后做了许多工作。后来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败退,南宋没有趁机追击收复失土,作为主战派的陆游,就写了不少诗表达自己的愤慨的爱国诗篇,比如《书愤》一诗就作于此时。

    不久,宋高宗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孝宗。宋孝宗关心武事,有心收复失地,起用张俊,筹划北伐事宜。陆游见此情况,热情高涨,积极上书言事,孝宗很欣赏他,常常让陆游起草一些机要文书。

    后来张俊对金用兵,邀请陆游到军中工作,陆游自知是纸上谈兵,对其婉拒。后来张俊被小人进谗,丢掉官职,而宋孝宗又开始执意求和,张俊气愤不过,抑郁病死。陆游作诗痛悼:“张公遂如此,海内共悲辛。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深知万言策,不愧九原人。风雨津亭暮,辞君泪满巾。”

    隆兴元年12月,南宋与金订立“隆兴和议”,北伐以无功而终。陆游也因为主战,被贬到镇江做通判(副市长)。由于这时主和派继续得势,继续打压主战派成员,陆游连“小官”也没法做了,便被罢官归乡,离开了他又爱又恨的官场。

    罢官之后的田园生活

    回到老家山阴后,陆游便在镜湖三山修建的乡间别墅中居住。这时,他就像陶渊明一样,离开官场过上了休闲自在的山水田园生活。

    几乎每一个文人退居田园,过着日照窗台懒起床的休闲生活后,都会写出不少优秀的传世诗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庄子的《逍遥游》以及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等。陆游也不例外,在老家他用诗文记下了农家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独特感受。比如流传甚广的佳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更是广为流传,冠绝古今。

    再比如《观村童戏溪上》:“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诗中不仅写了村童的神态和嬉戏,同时也让陆游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幼时也是因为恋慕公卿而寒窗苦读,但没想到入仕之后却颇多不顺,失意非常。陆游看到村童,就特别怀念自己儿时的童真。

    在山村居住的那段时间,陆游还写了不少优秀诗篇,比如《统分稻完归》、《夜读隐书有感》、《闻雨》、《残春》等。在这时欢时喜的乡村生活中,陆游熬过了一年又一年,但是他心中仍然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被朝廷起用,再次踏上他忠勇报国的征程中。

    伟大爱国诗人抱恨离开人世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很快,就到了1169年,乾道5年。主战派张俊的部下陈俊卿升为左相。由于陆游曾经和陈俊卿是好朋友,又因为当初大家都是主战派被贬,见到这一大好形势,他赶快给好哥们写了一封贺信,大意就是:“老哥啊,祝贺你升官了。你的哥们还在偏远地区受苦啊,都差点被朝廷遗忘啦。希望你像李膺、公孙弘那样举荐人才,让我也有机会到朝廷来和你一起共事啊!”

    这封信还真起了作用,陆游便被朝廷重新启用了,调到四川奉节去当通判了(副市长)。在奉节当了差不多3年二把手后,陆游又向当时的丞相虞允文去信要官。随后,陆游就调到了川陕宣抚使王炎处,任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西北最高行政、军事长官的助手)。

    给王炎当部下后,陆游参加了当年的防秋(防止金兵秋高马肥时入侵)。这时的陆游才算真正接触了战场,自己也进人军队体验了戎马生活。以前他仅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出战斗诗歌,而现在他却通过亲身体验写出了不朽的重要诗篇。戎马生涯扩大了他的视野和胸襟,给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文人陆游随军巡边,踏遍边防要塞,除了大散关,他还到过五丈原。五丈原是诸葛亮去世的地方,当陆游见到这个古地,心中对于诸葛亮的崇敬和向往不言而喻。除了驻防,陆游还常常射猎,在射猎中还遇到了老虎。与李广视察时遇到“假虎”石头不一样,陆游遇到了真正的猛虎,他还写了一首诗:“夜宿沔阳驿,朝饭长木铺。雪中痛饮百樽空,蹴踏山林伐狐兔。眈眈北山虎,食人不知数。孤儿寡妇仇不报,日落风生行旅惧。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岩血如柱。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诗人陆游在诗中称自己亲手射杀了老虎,这的确有点吹牛的味道,不过遇到老虎还能神情自若,的确勇气可嘉,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更是难得。

    也正是这段戎马生活让陆游的诗歌充满了边塞气息,诗中的爱国情绪也在被调整到最高潮,从而也造就了这位文坛的伟大诗人。

    戎马生涯结束后,陆游又当了几任地方官。直到1210年,在他生命走到最后一刻,发出了一声悲叹,写下了绝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就这样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在山阴的病榻上,从此与世长辞。但是他的雄起诗篇,却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永远闪烁在人间,并光明四射,永不磨灭。正如梁启超评价陆游的那样:“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