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章 苦命才子郑板桥

    (1)寒门子弟出秀才

    提起清代才子郑板桥,很多人就会想到其才华横溢,久负盛名,其诗、书、画均达顶峰,世称“三绝”。在其最巅峰时,所做的字画被时人争相抢购,甚至书童还将郑板桥作的“不可随处小便”书法偷出去卖了好价钱,可见郑板桥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然而,许多人都只看到郑板桥光鲜照人的一面,却忽略了郑板桥的苦逼人生。首先,郑板桥没有李白那样的好家境,不是富二代,不能像李白那样炫富,可以在扬州一年散尽三十万,大方救济落魄才子。更不像杜甫那样是官二代,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当时的诗坛领袖、父亲杜闲是奉天县令,青年时期杜甫靠家里出资漫游四方,跨度10余年。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仅仅就是一个穷秀才,一辈子也没考上举人,更别说混个一官半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郑板桥从小可以接受文化教育,读书学习没被耽搁。

    准确地说,郑板桥是1693年11月22日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市境内,出生时家境已中落,生活十分拮据。郑板桥幼时,不仅没能吃上营养食品,连母奶的质量也无法保证。他的生母汪氏一直多病,产奶不足,在郑板桥4岁时就一命呜呼,见阎王爷去了。郑板桥小小年纪就失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可见其童年还是很凄苦的。尽管这样,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还是坚持让板桥三岁就开始识字,一是想将自己一生未能中举的希望寄托给儿子,二是期望儿子板桥能学有所成,将来有所作为。郑之本代表了大多数乡村孩子家长的心愿,他们都希望自己孩子能考上大学,然后找一个好工作,离开农村到大城市发展,从而光宗耀祖。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读书改变命运。郑之本没有考上公务员,仅仅只读了一个大学(清朝的秀才,分为三种,秀才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为“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为“增生”,不供给粮食;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类似于研究生、本科、专科,研究生国家会提供生活补助,统招的还免费,本科、专科就得自己掏学费了。

    郑之本弄了个禀生后,但没有关系,没能考上公务员,也没在城市混到工作,只得回到农村。但是,他没有实现的愿望,却希望儿子郑板桥能够实现,于是对小板桥的教育,那可是一刻也没落下,要求十分严格。

    郑板桥特别聪明,学习进步很大,在八九岁时就能作文联对。之后,他又被父亲叫到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那里去学填词,学习十分刻苦认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好评。

    尽管郑板桥学习上有进步,但家庭却不断出现变故。4岁时其生母汪氏去世后,第二年,他的父亲郑之本又再婚,找了一个女人郝氏。继母对小板桥十分不错,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她,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郝氏虽然贤惠有爱心,毕竟郑家太穷,经常挨饿,本已体弱的她,没过几年就得病了。在郑板桥14岁那年,郝氏也去世了。生母死了,继母又死了,这重重的打击,给未成年的板桥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和泪水。

    于是,郑板桥更加发奋读书,学习相当用功。在其19岁那年,他就考上了秀才。虽然比不上白居易、苏轼在20岁左右就考上进士,但是在郑板桥的乡下,19岁能考上秀才,也算光宗耀祖,值得夸耀一翻了。就类似于偏远山村出一个大学生一样,村里邻居都举得板桥了不起,临走时还敲锣打鼓进行欢送。因为考上了秀才,就有机会考举人,考进士,然后就能当官发财为村民谋福利了。

    (2)离开乡村去城市打拼

    考上秀才不久,郑板桥结婚了,结婚时他23岁,妻子是徐氏。为了养家糊口,同时也想继续深造考科举,郑板桥去了扬州,准备在扬州干一番天地。郑板桥和所有大学生一样,有了大学文凭,就想去城市奋斗,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城市里立足,能有自己的房子和事业,带着美好的期望,郑板桥去了当时的大都市扬州。

    但是,事情并没他预想的那样美好。由于郑板桥是个文弱书生,体力不行,不能像民工一样去干重活,比如修下水道、搬砖头等,另外也没有技术,更没有做生意的本钱,因此,一时之间郑板桥在城市并没有找到好的发展道路,反而生活陷入窘迫之中。

    但是,生活依旧得继续,郑板桥无奈,为了交高昂的房租费用,他只能选择在扬州到处卖字画。那个时候的郑板桥,仅仅只是个秀才,并没有加入什么诗协、画协等组织,更谈不上什么协会的主席副主席之类,所谓的名气更谈不上。因此,他的字画身价根本就高不起来。虽然他的字画作品的确很优秀,但在扬州这样的大城市,却无人赏识,购买的人并不多。尽管现在他的字画有的价值几千万,但是在当时,可能就几十块钱就卖出去了。为了生活,廉价也得卖啊。

    20岁到30岁,郑板桥在扬州期间的蜗居生活是相当苦的。他一边卖字画挣点生活费,一边继续努力读书,心里想着一定要再接再厉考上举人,才能有出头之日。10年间,郑板桥不断复习,不断考试,一共考了好几次科举,但可能是运气太差,或者自己学识的确不够,他屡屡不中。

    灰心丧气的郑板桥觉得自己很悲催,常常愤青,多有抱怨。有时他竟去逛逛青楼,借酒浇愁,显得格外消沉,对未来几乎丧失了信心,也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勇气。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30岁这年,郑板桥的父亲因家庭穷困而病死了。父亲死后不久,徐氏为他生的儿子也饥饿而死,境遇十分凄惨。痛失爱子,郑板桥和妻子徐氏万分悲伤,常常以泪洗面,但又毫无办法。郑板桥这时的遭遇,有点类似于同是大清朝的著名文学才子蒲松龄,蒲松龄在穷困潦倒时常常抱怨:“穷神啊,我哪里把你惹到了,你为何一直要紧紧跟随着我,抱着我的大腿一直不放。你能不能让我过一段富裕的日子,不要再来折磨我了!”

    (3)遇到改变命运的贵人

    10年的困苦生活让郑板桥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对未来也感到迷惘。他的妻子看到郑板桥一天比一天消瘦,心里很不是滋味,便劝解道:“老公,你还是离开扬州,出去散散心吧,或许这样心情能够好过一些。”

    为了从痛苦中走出来,于是郑板桥一个人便离开了扬州,他相继游览了江西、北京等地。很幸运,在游览中有幸结实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当时,郑板桥送了自己的字画给这位允禧,并得到了此人的大力赞赏。

    或许,这成为郑板桥一生转折点的重要因素。

    郑板桥游览各地后,再次回到了扬州。他又了重新奋斗的勇气,并闭门不出,天天关在家里继续复习,希望再次力图科举。

    正当郑板桥全力备战科举时,他那薄命的妻子徐氏却不幸得病去世。这一年,郑板桥39岁。与其相依为命的妻子,突然离开了人世,和自己再也无法相见,郑板桥悲痛欲绝。他对自己的境遇有太多的不甘,对自己的命运有太多的恨。是啊,人到中年,郑板桥已相继失去了生母、继母、儿子、父亲、妻子等人,这一连串的打击,对一个画坛才子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一段时间,郑板桥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

    或许是他的苦命到了尽头,或许是上天开眼,在妻子死去的第2年,40岁的郑板桥带着悲伤的心情,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竟然成功考上了举人。这或许是上天给郑板桥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自己从19岁考上秀才,到40岁,备战20年的科举,终于有了收获。看到榜单上自己的名字,郑板桥喜极而泣。

    过了3年,43岁的郑板桥遇到了自己的粉丝饶氏,这个漂亮贤惠的女人因为喜欢郑板桥的字画,后来选择嫁给了他。44岁那年,郑板桥考上了进士,终于熬出了头。

    (4)进士及第,当了两地县令

    考上进士后,等待了一段时间,郑板桥补了官缺,到河南范县当县令。在范县主政期间,郑板桥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与百姓打成一片,成为当地大受欢迎的地方官。范县因为郑板桥的治理,治安秩序良好,百姓安居乐业。

    在范县当了4年后,郑板桥又被调往山东潍县(今天山东潍坊市,看来当时有的县令和现在的市长一样大)。临走时,范县的老百姓都排着长队去送郑板桥,对于这么一位好官员,他们感到依依不舍。但是,百姓的挽留改变不了什么,郑板桥还是招手再见,离开范县往潍县赶去。

    然而,他运气不太好。刚去潍县第一年,山东就闹大饥荒,农民缺少粮食,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潍县原本是一个繁华大邑,但就是因为天灾比较多,都成为“灾区专业户”了。郑板桥主政后,一刻也没有放松,救灾便成了他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面对成千上万的灾民,他决定打开官仓放粮,给每一个百姓发送灾物领票,凭票领取救灾物质。另外,为了预防来年洪灾,他又修城筑池,并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同时给当地的富人做工作,让他们捐款捐物,号召他们煮粥给饥民吃。经过他的主持,灾情得到了好转。当年秋天,由于灾情严重,农民的粮食歉收,郑板桥就号召官府尽毁借条,让灾民没有后顾之忧。

    在潍县当政期间,郑板桥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另外,他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同时,郑板桥也重视文化人,在该县如发现人才,必定会倾情推荐,留下了许多佳话。1748年,乾隆皇帝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后来,郑板桥常常以此自豪,并镌了一个印章,他的部分字画印章上写有:乾隆柬封书画史。

    郑板桥一共当过12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勤政努力,关心民间疾苦,受到了任职当地民众的拥戴。在任上,郑板桥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见,诗中表现出他对下层百姓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5)诗画作品冠绝当时

    后来,也就是1753年,61岁的郑板桥由于为民请赈得罪了上级大领导,而被去官。离开潍县时,当地的老百姓把道路给堵了,以此挽留郑板桥,场面十分感人。

    除了当官受到百姓拥戴外,郑板桥最大的优点还是诗画才能冠绝当时。由于,年轻时没有名气,尽管自己的字画相当优秀,但就是没能卖上好价钱。但是,最后郑板桥有了进士身份后,一切就今非昔比了。等到郑板桥荣归扬州,身价和名气更是大增,他的字画连同旧作,都被当成墨宝。郑板桥感慨于炎凉的世态,特地刻了一方印章盖在他的作品上,印文为“二十年前旧板桥”,多少也带点自嘲的意味由于生活困苦。

    去官之后,郑板桥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兴化之间游览,与当时的画家常常有书画往来,类似于常常参加作品研讨会、学术会,并和一帮画友喝酒聊天,诗画唱和,好不自在。

    1757年,65岁的郑板桥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著名诗人袁牧,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直到郑板桥73岁时,才与世长辞。一代才子前四十年苦逼,后三十年转运,终于真正享受到了幸福。可见,富贵在天,志成在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