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名声大振,它再也不是“只消4、5台就够用了”!

    电子计算机以飞跃的速度向前发展,它的家族变得越来越庞大,以至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电子计算机在半个多世纪中,经历了四代演变——更先进的第五代电脑,已经不是“电子”电脑了:

    第一代(1946—1956)

    这一代的电子计算机,采用真空管(也就是电子管)作为基本组件。真空管很大。由成千上万个真空管组成的电子空管,电子计算机就不能正常运转算了。另外,真空管的耗电量也很大。5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大都是真空管电子计算机。当时,全世界大约有4000台真空管电子计算机,其中运算速度最快的为每秒钟5、6万次。

    尽管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有许多缺点,但是,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在50年代,研制核潜艇、热核武器、洲际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超音速轰炸机,都是在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下才获得成功的。在1951年,美国的一位热核武器专家曾长叹道:“制造超级炸弹的道路虽早已知道,但一开始就被一座庞大的资料堆积而成的大山挡住了!”然而,在“埃尼阿克”的帮助下,专家们终于搬掉了那座“资料山”,打通了制造超级炸弹——热核武器的道路。

    第二代(1956—1962)

    第二代的电子计算机,是采用晶体管作为基本组件。

    人们是在1948年,发明了用半导体材料制造电子组件——晶体管。一只比鞭炮还小的晶体管,可以代替一只普通灯炮那么大的电子管。这样一来,人们就用小巧的晶体管作组件,制成了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晶体管电子计算机只消占地一、二十平方米就够了,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耗电少等优点。

    第三代(1962—1968)

    第三代的电子计算机,是采用集成电路作为“细胞”的。

    什么是“集成电路”呢?它就是把许多电子组件,“集”中制“成”在一小块半导体材料——硅片上。在一块只有半粒米那么小的硅片上,竟可以集中几十个二极管、三极管、电容、电阴等电子件。

    1958年,美国德萨斯仪器公司制成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很快的,在1962年,世界上就出现了第一台以集成电路为基本组件的电子计算机。

    这种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又比第二代“苗条”多了,显得十分小巧、灵活。

    第四代(1968年至今)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自己的“细胞”,比第三代更小巧了。什么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呢?它是把几千以至几万个电子组件,“大规模”地集中在小小的一块硅片上。

    由于集中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今又出现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这么一来,电子计算机不断小型化、微型化,成本越来越低,性能越来越好。

    第五代(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试制的最新式电脑)

    光子电脑、量子电脑、生物电脑。

    光子电脑的运算速度据推测可能比现行的超级电脑快一千到一万倍。

    一台具有五千左右“量子位”的量子电脑,可以在大约30秒内解决传统超级电脑需要一百亿年才能解决的素数问题。

    生物电脑也在紧锣密鼓研究之中。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已研制出一台可以进行较复杂运算的dNA电脑。据悉,一克dNA所能存储的信息量可与一万亿张Cd光盘相当!

    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电脑的性能,可以作这样的比较:

    第一代真空管电子计算机,平均73小时出现一次故障;

    第三代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平均近5000小时出一次故障;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可以连续使用几年;

    第五代电脑可以连续使用十年以至几十年。

    这,真是一代胜过一代!

    美国控制资料公司在1980年研制成功的一台电子计算机。它每秒钟能够进行8亿次计算,在当时已是很惊人的成就了。在1994年,日本电气公司制成的SX-4超级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以算10240亿次,成为当时世界上运算速度最高的电子计算机。

    不久,日本电气公司生产了250台这样的高速电子计算机。

    中国是在1958年制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真空管电子计算机。1965年,中国的电子计算机跨人第二代;1971年,跨入第三代;20世纪80年代,进入第四代。现在,中国在试制第五代电脑。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中一颗耀眼的新星。